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舆情:中秋"福利"引热议

编辑:高蓝 发表时间:2014-09-18 17:14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9月7日晚,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出的一篇评论《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迅即引发网民们强烈关注,网民们对此文纷纷点赞,文章也迅速传遍了网络和微信朋友圈,带动相关话题舆情热度快速升温。9月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再次发文《福利和滥发福利不是一回事》。

(9月7日以来“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话题媒体关注度)

 

(9月7日以来“媒体称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话题微博关注度)

 

  截至9月9日15时,网上相关报道接近1000篇,相关传统媒体报道超过200篇,相关微博超过3.3万条。数据显示,已有累计超过600万网民参与讨论和超过20万条网民评论。

 

  在这些网民评论中,基层网民发帖踊跃:

  应习惯没有“福利”的中秋节

  网友“辽宁来来往往”:曾对部门乱发福利进行义过愤填膺的声讨;这才多长时间,又为基层职工月饼福利大声鼓噪,说的振振有词。其实,谁都知道“月饼里的猫腻”,说不清的资金渠道,可以肯定地说办节假日福利的钱都怕人,五花八门,不是贪腐就是偷漏税,走正道的极少。庆幸,因规定了不准公款发放福利,市场价格便宜了许多。

  网友“狮峰观日”:吃自己买的月饼,过自家的团圆节,拿自己挣的工资,消费自己说了算,这样的日子才是自己的日子,踏实!

  应明确反腐与福利的界限

  网友“chenwinnie”:反腐归反腐,干嘛连我们这些中低收入的职工的基本节日福利都没有了?希望赶紧出有关条例。

  云南省文山州网友:应明确反腐败与发福利的关系!丁是丁、卯是卯!井水不犯河水!

  北京市网友:反腐要建立科学的制度,要有制度执行细则,底下的人累的跟狗一样,值班加班连一口月饼都吃不上,光靠讲精神太难以长久了。建议:给基层点活路吧,给普通职员点活路吧。

  此外,各媒体也纷纷就此话题发表评论,称清新中秋正成为一种“新常态”:

  反腐不是反职工正常福利

  @新华视点:中秋已过,围绕月饼福利该不该发的讨论还在继续。八项规定不是不讲人情,可这份“人情”,只能依法依规地讲,有条有理地来。如果于法有据,账目清楚,发放之后敢于接受监督,福利月饼完全可以有;如果做不到,还是老老实实不发也罢——与其领两斤糊涂月饼,不如明明白白加点薪。

  @京华时评:正当职工福利与不正之风是两码事,这是常识,是职工的合法权益,它不奢侈也与享乐无关。借清爽过节之机,取消职工福利,只会使职工寒心,也会令人生疑:中央八项规定、反不正之风是这个意思吗?只要正常智力水平,一般单位领导应很容易判别得清。

  “月饼福利”也需要边界清晰

  @人民日报:一条帖子引来众多关注,有共鸣也有期待,有甄别也有思考:福利与腐利不是一回事,发福利与滥发福利也不是一回事,一刀切就像泼脏水泼掉了孩子。应从中读懂民意,如何看待正常的职工福利,又如何防止腐利借福利之名滥发,不妨明确可操作细则。

  《新京报》评论:“借职工福利之名行腐败之实”远比“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职工福利”更值得担忧。因为对机关事业单位等福利管理的不到位,一旦普遍承认发月饼的正当性,月饼的“含金量”就很难掌控,过去花样不断翻新的“天价月饼”“腐败月饼”就是明证。

  清新中秋渐成“常态”

  《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家“严禁中秋公款送礼”的规定对企业中秋福利计划产生较大影响。9月7日,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51job.com发布企业中秋福利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不少企业的中秋福利从“有”到“无”,发放现金、消费卡和月饼券的与去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以上。59.2%的人力资源经理选择了电子贺卡,中秋福利务虚成为趋势。

  《人民日报》9月9日刊发的“今日谈”提到“清新中秋渐成‘新常态’”:月饼基本褪去豪华外衣,更加平价亲民;高档酒楼也不再一座难求,价格悄然下跌;就连机关收发室也安静了许多……日前,笔者调研发现的这些变化,折射出清新中秋正成为一种“新常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