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二十二)萧新槐:身体力行,教育子女讲规矩
萧新槐(1909—1980),湖南省宜章县五岭镇分水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将。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山西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萧新槐出生在骑田岭东麓一个背依石山的美丽山村——分水村,他家道贫寒,3岁丧母,9岁亡父。由三祖父养大,靠砍柴挑盐卖钱维持生计。1926年参加农会,开始漫长的革命生涯。建国后,他把青少年时期挑柴挑盐的那根扁担“牛轭弯”带到北京,提醒自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与劳苦大众心连心的作风。在家中,萧新槐将军对子女没有滔滔不绝的说教,但是身教胜过了言教,他用将军的风范、威严和守纪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后辈们。
萧新槐与妻子合影
身体力行,留严实作风给子女
萧将军的女儿萧石回忆,在家里父亲把毛主席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常常挂在口上,这八字精神可以形象的概括将军的治家作风。
当然,对于萧将军而言,首要的是“严肃”与“紧张”。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他,始终保持着纯粹的职业军人作风。在家里,他从不着便装,一身军装,整齐笔挺,一丝不苟,眼神威严;他做事亲力亲为,衣物收拾得整整齐齐,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些讲规矩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
萧石回忆说:“因为父亲是行武出身,一身正气。也要求子女站有站像,坐有坐姿。即坐时两腿收拢,手自然放在腿上,身体不能歪斜,更不能仰在沙发上。站立时,背要挺直,身体不能放松。吃饭时的规矩更多,双肘不许放在桌面上,要端起饭碗吃饭,那个菜在自己跟前就吃那道菜,不能扒拉,不许说话,如回答大人问题,先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再开口说话。腿也要垂直放好,不能伸出碰到别人的脚,他总是第一个吃完放下筷子的人。”
萧新槐将军威严形象的里面,却藏着一颗上孝下慈的爱心,表现出他“团结”“活泼”的一面。他出身寒门,父母去世早,他对待岳母像亲生母亲一般孝顺尊重,在她老人家面前,没有半点将军架子,亲自为90岁高寿的岳母炖汤做饭,料理起居。每次开饭,他都亲手盛上第一碗饭敬予岳母。他天性喜欢孩子,不论自己的子女还是人家的小孩,他常常逗他们开玩笑,和蔼可亲。他与小孩讲长征故事,说到动情处,饱含热泪。
萧新槐将军故居
大公无私,传革命家风给乡亲
1953年冬,萧新槐请假三个月,回到离别几十年的家乡宜章县分水村休养。这段日子,他的一言一行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革命家风留在了乡亲们心中。
萧将军生活朴素,回家时披着一件旧军大衣,平常都是小菜粗米饭。他想吃荤腥时,就要他弟弟去捞些鱼、虾炒辣椒吃。时值春节,县长杜清华代表全县人民,带了二瓶酒、一只鸡来给他贺年,他坚持按价付钱。对家乡的糍粑、红薯干,将军更是视为美味佳肴。
萧将军回家时,正赶上粮食统购统销。由于群众在旧社会饿怕了。怕遇饥荒,有余粮不卖存起来,对粮食统购统销抵触较大。萧将军耐心地向乡亲们宣讲国家建设形势和统购统销政策,用长征故事和精神启发大家发扬光荣传统,爱党爱国。乡亲们听了将军的教育很受感动,很快行动起来卖余粮,一周时间就超额完成10万斤统购任务。
一生勤俭,临终前上交6万积蓄给国家
萧新槐一生勤俭,建国后,他的家庭收入主要靠他的工资。萧将军省吃俭用,20余年节余6万元。1980年夏,将军病重住院,自知来日不多,便就如何处置自己的6万元余款而征询秘书意见。秘书提出留其妻子1万元,5个子女各1万元。
将军略为思考,对秘书说:“你为我家人着想的一片好心意,我领了、谢了。然而,我妻子是老干部,有工资收入,衣食无忧,无需贴补。子女都将有份工作,当励志自强,若依赖父母存款来生活,以后有何出息?”
将军语重心长托咐秘书道:“我是战场上的幸存者,无数的战友为了胜利而牺牲了。这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应还之于党和人民。请替我把3万元交党费,3万元交老干基金会,转送给革命老区用作建设。”萧新槐将军廉洁奉公、关心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后人学习赞颂。
(宜章县纪委、宜章县史志办)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