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用好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平台

无论你在何处,只要有台可上网的电脑,即可进入“湖南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其中,160万条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一目了然。
“数据共享后,如果一家企业在某一领域有违规行为,其在承接其他领域的工程时,也将吃到"闭门羹"。”湖南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省治理办)副主任文杏槐近日告诉记者,该省已有90%以上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实现网上公开。
掀起治理风暴
记者登录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点击“湖南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即查询到全省10万多家工程建设企业的信用信息。
原来的情况可不是这样。“3年前,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没有专门的治理机构,治理工作分布在交通、水利、环保、住建等多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省治理办的同志回忆说,无论是业务上还是技术上,当时湖南的工作都“落伍”了。
200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一场“治理风暴”旋即在三湘大地展开:2009年8月24日,省政府成立由省纪委、省检察院、省发改委等22个单位为成员的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9月3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实施方案,从省直各部门抽调21名精兵强将集中办公,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纪委。
“开展治理,影响了一批既得利益者,阻力相当大。”文杏槐坦言,工作开展之初是一团乱麻,由于牵涉多行业、多领域,信息极不畅通。为摸清家底,省治理办工作人员跑遍全省14个市(州)开展调研,拟订工作方案。
在调研基础上,省治理办将治理任务分解为8个方面43项,并依据交通、水利等领域的特点,成立8个专业协调组,进行对口协调和专项督办。从2009年到2012年底,省本级共制定工程治理工作文件50多个,组织全省专项检查、督办督查10余次。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建国两次作出批示,要求抓紧督办、着力推进。
整治围标串标乱象
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湖南省逐步建立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工作责任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共自查5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9361个,3000万元以上其他投资项目2065个,发现问题10530个,已纠正9312个。
在整改中,省治理办发现,有的施工队伍靠着借用、挂靠资质,进行违规投标;有的建筑公司专门从事围标、串标,“就像中奖一样,中到了就中了,没中就拿点茶水费走人。”即便这样,“茶水费”也高达数十万元。
在初步整改的基础上,2012年,省治理办将“违规出借、借用、挂靠资质”列为清理工作的重点。
一般而言,光从项目资料很难看出资质问题,因为资料都是齐全的。“但是在施工现场,工人给谁打工,合同造不了假。”省治理办组织人员走进施工现场,通过查资质、查合同、查资料、查资金,从项目班子组成人员的劳动、社会保险关系和项目资金来往关系、招标承诺和施工现场在岗人员情况的比对中进行排查。截至目前,全省发现问题3385个,没收违法资金1304万元,限制或取消28家企业市场准入资格,取消16个中标合同项目。
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
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省治理办根据湖南实际提出“利用电子政务外网资源,建设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共享系统”的提议。这一提议得到省纪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毕竟,只有加快推进全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才能形成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个细节是,2012年4月,信息系统完成公开招标,6月即投入试运行。其间,湖南省开展培训40场,培训人员3540人次。当年9月23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覆盖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80个经济开发区以及省直各部门。半年多的时间,湖南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管即步入数字化时代。今后,湖南省内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都将使用信息共享系统,纳入统一管理平台。
“今后,企业的业绩等信息都将纳入共享系统,不再以递交的复印件作为依据。一旦通过系统查出有造假行为,将纳入企业信用报告;一旦发生出借或借用、挂靠资质投标的违规行为,两家企业都将受罚。”文杏槐介绍说,系统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计显示,湖南省归集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数据量,已占全国数据总量的20%以上。该省省级信息平台已顺利实现与中央平台的对接,下一步,该省将推行项目编码制,督促工程建设项目业主使用唯一的项目编码,推动公开共享系统中业绩信息、资质信息、信用信息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应用。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