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常德:擦亮巡察为民底色

编辑:孙志前 发表时间:2025-07-07 08:3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湖南常德擦亮巡察为民底色  山窝窝里的连心路

 近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泥窝潭乡五马寨社区袁家组,微风拂过稻田,新修的机耕道上不时驶过载满肥料的拖拉机。这条宽3米、长800米的道路,不仅串起了袁家组与郝堰组的连片耕地,也见证着该县深化以巡促改的监督成效。

 此前,桃源县委第四巡察组进驻泥窝潭乡开展常规巡察。巡察组组长孙永宏在五马寨社区走访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袁家组与郝堰组交界的近百亩耕地杂草丛生。“这些地怎么没像其他组一样开展冬种呢?”孙永宏向在田间劳作的村民罗秋云询问。“机耕道没修好,收割机进不来,抽水机抬不起,年轻人外出务工后,我们这些老人实在种不动了。”原来,泥窝潭乡百余亩耕地因地处偏远丘陵地带,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机耕道失修,导致耕地一直撂荒。

 针对这一问题,巡察组当即兵分两路开展核查:一组走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了解机耕道建设政策标准;另一组联合村民实地测绘,核算修路成本。同时,启动“巡纪”联动机制,将该问题纳入“立行立改”重点事项清单,向乡党委发出交办函,同步通报至县纪委监委。县乡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发挥联动督办机制,督促乡党委组建工作组,拨付建设资金,驻点制定施工方案,在监督推动下,机耕道用时1个月完成建设。

 常德市委巡察办始终坚守政治巡察定位,将人民立场贯穿巡察全过程,不断推动巡察工作向基层延伸、向民生领域聚焦,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擦亮巡察为民底色。常德市纪委监委将巡察整改纳入监督重点内容,建立逐项整改销号机制,同时通过系统梳理近三年涉农领域巡察发现的6大类37项共性问题形成负面问题参考清单,为精准监督提供保障。

 该市纪委监委不断细化整改工作流程指引,将问题分解为“立项—实施—验收”三阶段,制定阶段任务、责任主体、时限要求“三明确”的路线图,对整改流程实时跟踪、动态纠偏;同步建立标准化销号台账和多方联审销号机制,由纪检监察机关联合财政、审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资料联审+现场核验+群众测评”三重审核,多角度印证整改成效。

 这套监督机制在推动五马寨社区机耕道问题立行立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桃源县纪委监委对照巡察机构提供的负面问题参考清单,督促整改主体单位制定包含“方案论证、资金审批、工程施工、工程验收”4个关键节点的推进路线图,并建立涵盖“资金拨付凭证、工程监理日志、第三方机构认证、建设单位验收”4类要素的销号台账。

 随着施工队开进山坳,监督链条同步延伸——该县纪委监委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全程跟踪资金流向,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日监督施工进度。整改验收阶段,由巡察干部、农机专家、村民代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通过察看插秧机试运行、测算种植成本、调查群众满意度,评估问题整改效果。

 “监督既要精准发现问题,更要系统解决问题。”常德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说,在市级统筹推动下,桃源县以五马寨社区整改为样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丘陵地带农田“机耕路网提升”行动。

 该县县委巡察机构联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对全县丘陵地带耕地开展“拉网式”排查,梳理出类似五马寨社区的10余处机耕道建设梗阻点,推动新建或改造机耕道30余公里;农业农村部门配套实施“小田改大田”工程,将分散耕地整合成300亩以上连片种植区8个;财政部门在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础上,联合农业农村局进一步整合农村道路建设项目资金,加大向丘陵山区机耕道建设的投入力度。

 暮色四合,五马寨社区的晒谷场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商议今后的打算。“如今机耕道都修起来了,咱们要把山腰的荒坡也开出来种油茶!”(通讯员 聂盟 代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