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常德市武陵区:让廉洁文化在公开中生根发芽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2 来源:三湘风纪网

              常德市武陵区东郊乡唐家溶社区(2004年由行政村改制为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北临甘露寺蔬菜批发大市场,东抵常德大道,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6个居民小组、698户、1970人,其中党员54人。近年来,社区“两委”强化班子建设为核心,以强居富民办实事为宗旨,以公开促廉为原则,在发展中树进取形象,在进取中树公开理念,在公开中树廉洁传统,走出了一条用公开来监督廉洁制度形成、推动廉洁文化发展、促使廉洁传统形成的建设社区廉洁文化之路。
              一、从混乱到稳定,公开措施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
              唐家溶村的1995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改革开放以来,唐家溶以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村民发展蔬菜种植,村支“两委”筹办集体企业等措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村支“两委”长期由几股宗族势力把持,彼此勾心斗角,无心谋划村里的发展,村办企业也由于管理不到位,无力面对市场竞争,村民的生产也因为缺少统一规划难以真正发挥区位优势,到1995年,村集体已负债达52万元。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年的换届选举,希望能选出一位真正为村里着想、为村里谋利的带头人。
              当年的换届竞争异常激烈,考虑到唐家溶村的实际情况,乡党委政府提前介入,指导村里全面考察民意、深入宣传发动、周密安排,村原妇女主任、会计陈冬云以较大优势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村长。摆脱了宗族势力把持的唐家溶村却并不能摆脱宗族势力的刁难。陈冬云在这样一个债台高垒、派性严重、各自为政的班子里,不要说开展工作,就是融入“两委”班子都有困难,甚至有人当着陈冬云的面说:“唐家溶的男人都死光了吗?要个女的当支书?”临危受命的陈冬云深知: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扭转混乱的工作局面。上任头一个月,陈冬云几次找乡里主要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设想,取得了乡党委政府的支持,拜访村里所有的老支书、老党员和能人大户,了解民意、收集建议,集思广益的结果让陈冬云豁然开朗,要改变村里的现状,必须抓好公开这个关键。
              陈冬云上任的第一个大会就是村务公开大会。会上,陈冬云克服阻力,公开了村务经济状态,村现有多少钱,欠了多少钱、什么时候欠的,欠谁的钱,都一一在会上公布,向群众亮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家底”。村里的经济一公开,宗族势力开始心虚,明里暗里的刁难没有了;“两委”干部也开始感受到压力,都不由自主开始想村里的事;群众心里亮堂了,也看到了新的村支“两委”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的决心。陈冬云的上任的第二个大会就村级发展的公开讨论大会。会上,陈冬云结合唐家溶的实际和自己近一个月调查走访的情况,提出了村里发展的几大设想,由村民代表讨论。其中一项引起了村民的激烈争论,村里设想准备把3、4组靠近岩潭路(当时岩潭路还没有修)的祖坟地迁走,可以腾出近10亩土地搞开发创收,还可以改善临近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人就质问陈冬云:“你一上来就挖祖坟,可是这么多年祖祖辈辈都葬在这里,你凭什么挖?”但公开的力量就在于发挥民主,激烈讨论后,支持的意见越来越多,村里的设想很快得以实现,当年就为村里创收30多万元。从此,公开的种子就深深扎进了村支“两委”干部和群众的心里。
                二、从措施到制度,公开制度成为发展壮大的保障
                在唐家溶推行公开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稳定了村里的局面,重新树立了村支“两委”的威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但是陈冬云心里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因为她清楚地知道“两委”干部虽然通过公开打开了工作局面,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形成了制约,当惯了“干部”的“两委”成员心里多少有些不痛快;村里宗族势力依然存在,虽然在民意面前不好轻易刁难村支“两委”,但是只要出现一点问题,就会成为他们说事的理由;群众也通过公开慢慢知道了自己的权利,民主监督意识越来越强,村支“两委”如果公开不彻底,刚刚融洽的干群关系就会开倒车,回到以前,村里的工作又会开展不下去。所以,公开措施必须制度化,只有坚持公开制度化,才能继续保持目前良好的发展局面,才能不断村支“两委”公正廉明的形象,才能集中民意、赢得民心为村办好事,办大事。
                在一次社区班子会上,陈冬云提出了自己公开制度化的设想,有人当场就提出了异议,认为目前社区的工作机制很好,而且社区工作本来就有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凡事都公开,必然会影响到干部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面对异议,陈冬云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强调公开制度化是大势所趋,你现在不搞就会被群众推着搞;你现在不搞别人也会搞,当时还是要学着别人搞,自己主动搞,失掉的只是工作的随意性,得到了是群众的真心拥护;当然这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具体怎么搞还要大家开动脑筋,公开制度化必须成为社区今后工作的一个方向。
               实践证明,陈冬云的设想是正确的。随着在全国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完善居务监督委员等公开制度和机构的制度和成立,公开制度化成为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的重要成果。而此时的唐家溶社区,在陈冬云的坚持和推动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公开制度:村大小事务先由村支“两委”开会研究,形成议题后再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再向全体村民公示七天,没有意见后再按公示方案执行;并于1998年成立唐家溶社区民主理财小组,社区所有开支均由理财小组审议,审议通过后再报帐,开支情况一月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这两套公开制度的监督下,社区公务开支情况、征地补偿分配、居民房屋报建审批、低保社保评定等工作,基本上都能平稳推进,社区工作出现了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十多年的公开制度化也为社区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96年社区还清了所有欠债,1998年成为全区第一个“亿元村”,全社区道路硬化达97%,全社区十多年来没有一名干部因经济问题被组织审查,2001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民主示范村,先后获得集体或个人荣誉数十项,唐家溶社区成为全区闻名的“奔小康带头村”。
               三、从制度到文化,公开成为社区廉洁文化建设的灵魂
               如果说唐家溶社区最初的公开措施是为了赢得工作的主动性,是一种被动而为的行业,那么将公开措施制度化,则是社区一班人着眼社区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主动措施,是以陈冬云为首的“两委”班子廉洁自律、严格自守的真实体现。当公开成为一种习惯,制度也就不仅仅是制度,而上升为一种文化,一种植根于社区干部、群众内心深处的文化。也许,在陈冬云等社区干部的眼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的重要性,但在他们长达17年的坚守中,公开已经成为唐家溶社区廉洁文化建设最坚硬的内核。
               坚持公开内容彻底性,成为唐家溶社区廉洁文化建设的起点。1995年,面对严竣形势,新任支部书记陈冬云把第一把火烧在了村务公开上,不仅公开了村里的经济情况,而且把村级债务也进行了彻底公开。也正是因为公开彻底,才能令人信服,足显诚意,不仅达到了稳定混乱局面的目的,而且让群众全面了解村里的经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争取了民意的支持。在后续的公开制度化建设方面,公开内容更是涉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从社区的公务开支,到村办企业的注资发展,从征地补偿款分配到居民建房审批,做到了公开的全方位,是彻彻底底的公开,群众既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社区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充分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可以说,没有公开就没有民意,没有民意就没有监督,而彻底地公开就是唐家溶廉洁文化建设的起点。
              坚持公开行为长期性,成为唐家溶社区廉洁文化建设的保证。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成功,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唐家溶社区坚持村(居)务公开17年,在“两委”干部思想上形成了自然,这有助于“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时时绷紧廉洁这根弦。因为任何腐败都是见不得阳光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能最大限度杜绝腐败,干部的他律就能起到作用,久而久之,他律就能转化为自律,内化为干部自身的廉洁操守。而这17年的公开,也在群众中形成自然,有群众的眼睛在旁边监督,就在社区范围内形成一种倡廉崇廉助廉的良好氛围,这也使得唐家社区廉洁文化建设有了长期的保证。
             坚持公开程序严肃性,成为唐家溶社区廉洁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长达17年的公开坚守过程中, 唐家溶社区已经摸索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公开程序:村级事务先由村支“两委”开会研究,形成议题后再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再向全体村民公示七天,没有意见后再按公示方案执行;社区所有开支均由理财小组审议,审议通过后再报帐,开支情况一月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唐家溶社区的公开之路之所以走得这样坚实,就是因为每一次公开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一经公开公示,就必须按公开公示的执行,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的“两委”干部的权威性,这也保证了公开公示不走过场,收到实效,经得起考验。(武陵区廉洁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