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铸忠魂——追记湖南省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原副主任张险峰
2012年12月10日上午7时左右,他像平常一样走出租住的房屋去上班,在下楼梯时突发脑溢血昏倒,虽经医院全力抢救,却再也没有醒来,年仅38岁就永远离开了我们,连妻子和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就是我们的亲密战友——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原副主任张险峰。
张险峰同志出生于1974年,怀化沅陵人,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从怀化电大毕业后分配到沅陵县纪委监察局工作。1999年开始从事案件审理工作,2003年起担任沅陵县纪委审理室主任;2007年,他被选调到怀化市纪委工作,2010年任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直至去世。17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在市纪委工作的6年时间里,多次获得案件审理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身上体现着公正与无私的崇高精神
在工作中,无论面对诱惑还是压力,他总是坚持原则,不卑不亢,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为准绳,铁面无私,秉公执纪,对经手的案件严格把关,确保公正,把每件案子都办成铁案。
2003年,一名曾因挪用公款被处理的人员向沅陵县纪委提出案件复审。在案件重新审理的过程中,当事人曾多次向张险峰表示,只要案件复审后对其有利,少不了他的“好处”,还利用在省城任职的老乡向他“施压”。他顶住压力,无私无惧,将上百页的案卷反复研读,又不辞辛苦地找到相关人员重新调查,3天后,他在案卷上重重落笔:案件定性有理有据,原来处理意见不予更改。
2011年底,他在某县检查案件审理工作时发现,有两件案子同是私驾公车,又都造成人员伤亡,处理结果却大相径庭:造成一死一伤者,受到留党察看、行政撤职处分;造成两死一伤者,却只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他敏锐地察觉背后定有隐情,决定向组织如实汇报情况。就在这时,压力接踵而至:有人打出感情牌,有人展开金钱攻势,更有当地领导警告他强龙不压地头蛇。然而,他正气凛然,软硬不吃。最终,这个案件质量被定为“不合格”,没有受到正确处理的人员和弄虚作假者都受到相应处分。
在张险峰同志的追悼会上,他入门时的师傅、已经退休的沅陵县纪委原常委田清辉,扑倒在张险峰的遗像前放声大哭:“险峰啊,做徒弟时,你拜我;做人时,我拜你呀!”他说,张险峰身上那种公正无私的品质值得他深深鞠一躬。
他身上闪耀着侠骨与柔情的人性光辉
他珍惜和善待每一个人,不管这个人认识与否、位置高低,只要案件到他手里,他不放过任何疑点和蛛丝马迹,敢于担当,勇于担责,绝不让好人蒙受不白之冤。2000年,沅陵县太常乡某村党支部原书记李某被举报私吞村里公款,但他坚称自己清白,为此上访多年,最后由张险峰负责审理。陈年旧案,取证困难,加之农村宗族关系错综复杂,大家都劝他放弃。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带领同事背着行李进驻村子,找出当年的经济账目进行拉网式核查。在调查过程中,一名总是打听案件进度的村会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果断调整调查方向,但阻力也不期而至:很多人劝张险峰放手,甚至还恶语威胁。他毫不畏惧,顶住压力继续调查,最终,村里某会计利用李某处理收据的疏漏、嫁祸于人的事实浮出水面,还了李某清白。在张险峰同志的追悼会上,年近六旬的李某站在“恩人”张险峰的遗像前泪如雨下,久久不愿离去。
在案件之外,他也从不吝啬自己的人文关怀。有一年,某乡党委原书记、原乡长因瞒报6例计划外出生人口,受到调查。在约见两人之初,两人思想上有情绪,经常数落甚至辱骂张险峰。但张险峰毫不计较,耐心地鼓励他们甩掉包袱、鼓足干劲、重新开始。通过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交之以心,终于叩开他们的心门,让他们重新站了起来。如今,两人均在新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他身上彰显着党性与人性的价值坚守
他曾坦言:“正人先要正己。我所处的岗位特殊,一不小心弄湿了‘鞋’,丢了党性原则,就没有资格去监督别人了!”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他才在寂寞清苦的生活中绽放出耀眼的党性光芒。他慎友慎微,不唱歌不打牌,在同学和朋友眼中他显得很“无趣”;长期与家人两地分居,十分不便,单位领导曾让他打个报告,看能不能帮他把妻子调上来,但直到他去世,这个报告也没有交。他甘守清贫,时至今日,他家仍然只有在沅陵县城一套50余平方米的房改房,在怀化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一直居住在从菜农那里租来的一间仅10多平米的出租屋内,没有电视、冰箱、洗衣机,最后的遗物就是一台旧电扇和他6年前从家里带来的、装着日常生活用品的两个简易旅行袋。
清苦的生活他无怨无悔,对待家人他有无限的眷恋。为了方便看望远在沅陵的妻儿,他咬牙花七八千元,买了一台 “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二手桑塔纳,车虽破,却是张险峰作为一名丈夫、一名父亲责任的体现。一有时间,他便回沅陵,为妻儿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陪妻子散步,带儿子打球、骑单车。他还通过电话教儿子煮饭,让儿子担当起“小男子汉”的责任,照顾好妈妈。每当回忆起那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他的妻子总会泣不成声。
他身上集合着敬业与责任的优秀品质
他曾说,父亲之所以取“无限风光在险峰”诗词里的“险峰”两字作为他的名字,就是希望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勇攀高峰。正是凭着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对事业的执着和超乎常人的钻劲,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案件审理工作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他从电大毕业,学的又是文秘专业,很不对口。为此,他更加发奋努力,不会就学,不懂就问。1998年4月,时任怀化市会同县纪委案件 审理室主任的梁晟源,作为市纪委检查组成员到沅陵检查案件审理工作。张险峰抽空一口气就问了他10多个专业性的问题,当天晚上还来到他的住处请教,一直探讨问题到深夜。据同事回忆,一有空,张险峰就“躲”在办公室读书看报,经常持续到半夜。他的专业就是这样一小时一小时熬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他一步步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在14年的纪检案件审理岗位上,他平均每年要审理20多起案件,没有一起出过纰漏,在怀化纪检监察战线保持着“零申诉”的纪录,多个案件作为优秀案例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推广学习。
熟悉案件审理工作的人都知道,一个案卷通常有几十页甚至上千页,每一页都马虎不得,熬夜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遇到外出办案,更是十天半个月不能回来,如果没有极强的责任感、耐不住寂寞,是不可能把工作干好的。1999年,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能陪在妻子身边,却在远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偏僻乡镇办案,当他得知妻子难产的消息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没有了。在2011年的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患有胆囊炎,血压高达220mmHg。医生警告他必须注意休息,同事们劝他马上治疗,单位领导还特批了他一段时间假,但他总是说:“手头上还有几个很急的案子,等处理完再说。”没想到这一等,竟成永别!
在张险峰同志身上,集中展现了新一代纪检干部既冷静理智、公正无私,又心存仁爱、充满温情的品质和形象。他的优秀事迹先后被《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监察》、《湖南日报》、《新湘评论》、《潇湘晨报》、《怀化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上百家新闻媒体报道和转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本人被追认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市委还作出了向张险峰同志学习的决定。
今年5月15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作出了重要批示:“媒体登载了纪检干部张险峰的事迹,值得一读,值得学习。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曲折经历,没有铿锵华丽的豪言壮语,却同样感人至深。在险峰同志身上,党性与人性、铁面与柔情得到了统一,敬业与事业、公正与无私得到了彰显。‘无限风光在险峰。’忠诚履职、坚持原则、甘于奉献,才能无愧于党风卫士的光荣称号,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满意的不凡业绩。这是我们从张险峰同志事迹中得到的启迪。”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