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零陵周家大院:“莲”洁家风泽子孙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1-23 10:40 来源:三湘风纪网

    在零陵有一个村庄叫周家大院。明景泰年间以来,宋代著名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后裔迁移至此生息繁衍,历近600年。一直以来这个村人才辈出,名贤荟萃。曾出现“二朝四进士” 的盛况,不得不让人惊叹称奇。
    “好个水口庙,打龙十三翘,进士抗龙头,拔贡擎尾梢,秀才只在中间跳”这首周家大院口碑相传的古老民谣也是对周家大院人才济济的有力描述。这民谣是说在科举时代,这个叫水口庙村(周家大院的别称)的村子读书赚取功名的人多,逢年过节村里耍起一十三翘的龙,从龙头到龙尾都是有功名的人,抗龙头的是进士,耍龙尾的是拔贡,中秀才的只有资格在其中跳跳。 周家大院当中的杰出人物有周希圣、周崇傅等
    周希圣,明世宗嘉靖三十生于周家大院年。希圣自幼聪明好学, 17岁乡试中举,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令。上任后,他勤躬善政,爱民如子,被誉为"青天"。万历二十一年,华阳大旱,粮食减产,百姓饥馑,他将自己所积储银120两全数赈济饥民,自家人靠吃糠皮、红薯度日。华阳县故有宫扇之贡,每年需花十余万金。他同情华阳百姓,感进贡宫扇之苦。万历三十九年,周希圣被起用为太仆寺丞。次年,转为尚书司丞,再次年升为光禄寺少卿,典试陕西,量才录用,深得民心;万历四十五年,奉旨到江西迎接益王还朝,被封为左通政。天启元年,他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次年,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启五年,升任南京户部尚书。
    周崇傅,清零陵周家大院人。有文武才。同治元年举京乡试,观政兵部。七年成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光绪元年改官中书,旋以军咨酒随左宗堂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其间,他参与决策,督办军需,攻绩卓著,赏戴孔雀花翎,转三品,权摄关内关外镇迪、高平等处观察使。光绪八年以后,又随左宗棠到江苏、浙江整饬盐纲,处盐场腥膻之地而两袖清风,以廉洁为时人所称。不久,乞归永州,主讲苹州书院。后起为喀什噶尔兵备道,转署理镇迪道兼按察使。
    周家大院自明景泰年间迁移繁衍下来,人才济济、历尽600百年不衰。而且出来的官都是清官好官,这都是与被称为“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的他们的老祖宗周敦颐”的“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家风有很大的关联。
    人们称周敦颐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他的“莲”洁为后代儿孙立了为人处事的标杆和榜样,同时也一代一代润泽着周家的后人。
    正因为周家大院秉承了周敦颐的“莲”洁家风,才一代代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出现那种“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盛况。如今周家大院在外的工作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不仅周家大院,自古以来好的家风就是传世珍宝,让后世受益无穷。
    明代嘉靖时期的都御史戚景通清正廉洁。72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病重期间,他的一些老部下上门探视,见他住宅简陋,又无田产和家业,关切地问道:“您老人家没有给妻儿留下一些产业,今后他们可怎么生活啊?”戚景通摇摇头,并把时年17岁的儿子戚继光叫到病榻前说:“为父没有给你留下什么财产,只留给你忠贞爱国之心”,后来的历史证明,戚继光继承父志,成为一代抗倭名将,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官至太守,遇事不徇私情,子孙常粗食步行。亲朋好友劝他趁大权在握的时候,为子孙多置些产业,杨震笑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郑板桥身为知县却为政清廉,他罢官归里时是“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他对儿子说:“我不愿子孙将来能势位富厚,不能造孽积钱以害子孙”。他的女儿出嫁时连嫁妆也没有。他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自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来时,他却已咽气。儿子悲痛欲绝,忽见茶几上有一遗言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些留下好家风的家庭,不仅自己名垂青史,他的后代儿孙也多是好儿郎。(零陵区南津渡办事处唐高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