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高桥镇:67家农户把家训贴上墙
“人生要交两种良师益友,能吃两种东西苦亏”“良田百亩不如一技在身”“让人非我弱”……这些大实话不是藏在某本书的教条,而是“晒”在每家每户大门口的家训。在长沙县高桥镇有这么一个“家训村”,农民们将自家父辈传承下来的处世哲学刻在大门口日日自省,用视觉影响心灵,心灵纯化民风。
木刻家训成农家新风景
走进高桥镇金桥村高一村民小组,不论是两层小楼还是平房土屋,大门口都有一个一尺见高的木刻牌匾,上书醒目的金色小楷。“这是我们每户村民自家的家训。”高一组组长刘先平最早在家门口立起家训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每天出门前,他都不忘在自家的家训牌前细细品读。
牌匾虽然规格统一,内容却各有春秋。“良田百亩不如一技在身”这是村民欧俊龙的家训。10多年前一直干着挑沙等体力活的欧俊龙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拜师学了初级电工,好学的他一点就通,从此与“电”结缘。多年的努力后,他现在已经是国家电网金桥村老街的供电台区经理,而儿子也靠“电”谋生,做电信宽带业务。“一技在身这几个字我要一代代传下去。”欧俊龙说。
62岁的村民罗仲璜是延续了835年罗氏族谱的管理人,他从柜子里取出古朴的木箱,向记者展示30多本泛黄的族谱资料。“我的家训就是来自祖传。”罗仲璜指着大门上的家训“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说,“把家族告诫挂在墙上,每天都能对照自省。”
修缮古井让出金桥村版“六尺巷”
金桥村高一组慈善堂屋场里有一口古井,分为两个井眼,相隔一扁担远,通称“扁担井”。古井历时久远,已有些破败,两处井眼也变成了一处。前段时间,周边两户村民为了拓宽入户道路,意欲把恰处于路旁的古井填平。村民吴立忠得知后坚决不同意,并在村民会议中发了火爆脾气,将一把椅子摔烂,会议也不欢而散。
回到家,吴立忠妻子搬出家训“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做起丈夫的工作,要丈夫多想想别人的难处,两户人家除了古井方向无任何出行的道路,出行确实不方便。吴立忠在妻子的劝说下,找到组长刘先平,一起挨家挨户做起周边其他村民的工作。
“我的家训就是‘以村为家’,因为村上好了,家就好了,如果这个地方村上不搞,还是杂草丛生。”村民吴高伯也主动承担起了向周边村民做思想工作的任务。最终,周边村民你家让一点他家让一点,在不破坏古井的情况下,两户人家的入户路得以修筑畅通。
古井被村民修缮一新,并取名“明德井”。这就是金桥村版的“六尺巷”故事,一村民有感而发,在自己的家训上书“让人非我弱”。
好家训淬炼纯良民风
金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军良告诉记者:“把家训贴上墙,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家训,每天出去进来都能看到自己的家训,就知道要怎么做人、怎么维护村的公共事务,一个小小的家训牌,把村的正能量展现出来了。”立家训的村民由最初的高一组几户人家,到现在三个村民小组67户农户加入。
“别看有的家训只是寥寥数语,但这都是祖祖辈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金桥村的发展过程中,村规、家训、祖训在教化育人中发挥了特殊作用。”该村的村支部书记叶自刚介绍,金桥的好人越来越多: “无臂哥”王新平失去双臂却还学会了游泳,曾救过三位村民的性命,成为村民眼中钦佩的“坚强哥”;见义勇为好党员熊加志曾不顾深夜严寒,跳入金井河勇救落水妇女;照顾病榻丈夫多年一直不离不弃的“好媳妇”陈瑞良……金桥的好家风培育出好民风,传递着这样的正能量。(长沙晚报 记者 胡益虎 通讯员 王乐)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