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城下村“古老约定”传递和乐民风
“近者是邻,远者为乡;以和为贵,仁厚谦让;艺业相扶,困难相帮; 邻里之间,互为守望……。”永州市江永县粗石江镇城下村的周氏族谱里写道。8月1日,67岁的村民周瑞祯告诉,这是城下村周氏先辈最初的约定,后人将其作为精神食粮,代代相传。
村支书周庆云说,城下村与上甘棠村是同支,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城下村现有854户3360多人,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自古以来,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城下村在变化,唯独这祖传训示一直传承不变。67岁的村民周瑞祯介绍,北宋贤才周尧卿(994-1045)就是现今江永县城下村人,天圣二年举进士,历任连衡二州司理参军、桂州司银,高安、宁化二县和知县,饶州通判,积官至太常博士。据记载,周尧卿及其弟侄子孙中,共有十四人中了进士,声誉远播,号称“社拨周家”。他以学问、品行闻名。尧卿治学,以不欺为本,求真务实,不拘泥于传注,释文阐意,有独到见解,著有《诗说》、《春秋说》、《周子俞文集》。他首倡募谷捐资的形式,大力办教育,与周敦颐并称为“潇川两先生”。于是,城下村人世世代代以周尧卿为楷模,守望相助、和乐融融。“古时,周氏族人的道义、品德故事举不胜举,难以直白,不过眼前就有许多感人例子可以见证。”周庆云介绍,城下村人大度包容,不排外不欺穷,乐于助人。城下村有20个姓氏,98%的村民姓周,其他是杨、曾、张、唐、宋、蒋、刘、熊等19户姓的独门人家,他们的祖辈大都是逃荒避难过来的,但在这里,都能够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今年50岁的一组村民王庆运,两个小孩已经大学毕业,种植的30多亩夏橙、香柚正是盛果期,近5年,每年收入达到40万元,4口之家住进了新建的三层楼房,日子过得滋润。其实,王庆运祖籍在广西恭城县,民国时期,王庆运的父亲随爷爷乞讨到城下村,被村民收留。解放后,村里给他落了户、分了田地,一家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1991年,王庆运承包30亩地种植水果,当时没有牛犁地,村里人立马借牛给他,果树下肥、点花忙不过来,大家赶紧去帮忙。王庆运深情地说:“这里就是我们安居乐业的地方。”2015年6月,9组村民曾土红的妻子诊断为宫颈癌晚期,医生下了死期结论,可全村人还是纷纷捐款,希望奇迹发生,虽然最后没能留住这条生命,但大家觉得无悔无憾。“虽说他们是外乡人,在一起就是一家人。”14组村民周瑞义说,友善互助的事例还多着呢,就在上月底,村民还为刚去世的6组村蒋贱苟捐款13000多元。
“千百年来,城下村民严守周氏祖训,不知不觉中,不谄富不欺贫,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等品德也‘水到渠成’,在这里成了一种常态。”周瑞祯深有感触。采访中,村子里的一些细节,也印证着周瑞祯的话,许多农户家中贴着族谱家训劝语。外地媳妇陈小燕刚嫁进村里时,就觉得“这个村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村里人很少吵架,感觉都像读过书的,人人讲道德、有修养。”(江永县纪委 何云雄 何建斌)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