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明朝重臣刘大夏家风华容传承数百年
华容县胜峰乡凤形村因巍峨的草堂山形似展翅的“凤凰”而得名,它东接桃花山之胜景,西迎喜马拉雅山之龙脉,北枕长江,南瞰洞庭,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乡俗文明,民风淳朴。南宋刘宝将军睹此山川物丰人和之美,从山东徙居于此,开创东平茶刘之先基。
东平茶刘先祖刘宝自华容开基以来,子孙遍布全国,人数达十万之众,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尤其是明朝九大名臣之一刘大夏,官居一品,以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节操被历代史家文人传颂。
日前,笔者踏着古代圣贤的足迹,探访了正在修葺的刘大夏文化园暨东平茶刘宗祠,拜访了刘大夏的后人,了解刘大夏和东平茶刘家族数百年来所传承的优良家风。
刘大夏小传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华容县人,明代大臣,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天顺三年(1459年),中湖广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元年(1465年),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成化十一年(1475年),刘大夏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弘治二年(1489年),刘大夏升广东右布政使,后迁浙江左布政使、户部侍郎、金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回归故里。正德三年(1508年)被刘瑾诬陷入狱,充军肃州,刘瑾伏诛,乃得归,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赠太保,谥忠宣。
刘大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正直官员,他刚一为官就有惊天之举:安南王黎灏外出用兵受挫,告急于朝廷。太监汪直想借此邀功敛财,便向皇帝献计“讨伐安南”。宪宗皇帝急命查阅永乐间用兵安南的军事档案。刘大夏认为,此战一开,不仅安南生灵涂炭,西南边地亦将为此糜烂。于是他冒险藏匿了档案。兵部奉旨追查,每天都有官吏被打、被关。刘大夏只得深夜向户部尚书余子俊自首,并极陈利害。余子俊为他忧国忧民之诚所感动,遂许相与敷衍周旋,挨过战机,使这场奸人所谋的不义之战告罢。
聚合力 全村都是刘大夏的后人
从胜峰乡乡政府前往凤形村,平整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随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凤形村是全县有名的美丽乡村,环境优美,村委班子团结,村民之间友好相处。
在凤形村村口,一块路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随行的东平茶刘第三十七代孙、刘大夏十八代孙、东平茶刘家族联络理事会副理事长刘立刚告诉笔者,前几年凤形村筹款修建村公路时,全国各地的东平茶刘子孙争相捐款,最终确保道路顺利建成。
顺着新修建的道路步入村子,美丽的村庄映入眼帘——大片树林将村子团团围住,成片的农田紧紧拥抱,两旁楼房错落有致,村民大多在房前搭一瓜架,或南瓜,或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期间,不时可见村民在田间劳作,偶尔可见老人三三两两的聚在树荫下拉家常,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凤形村里有一颗银杏树,相传为刘大夏的母亲种植,虽然经历多年的风雨洗礼,大树仍然枝繁叶茂,就如同东平茶刘的子孙后代一般人丁兴旺、遍布全国。
凤形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南是东平茶刘第三十五代孙、刘大夏之十六代孙,他告诉记者,凤形村95%以上的村民都姓刘,剩余5%的村民都是刘氏家族的亲戚。“村民业余生活非常简单,大多是看书、串门聊天、看电视,有时候打打牌,但没有人赌博。”刘中南说,一直到现在,凤形村村民之间彼此相互照应,互帮互助。正是源于同一个祖先,受宽厚待人、方圆有度的家训族戒,使得凤形村在今天仍然是一方净土。
各家各户不仅遵循祖训族戒,而且每家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村民们在自己大门口或自家大堂,都张贴有写着祖先流传下来良好家训的对联。”刘中南说,这些对联不仅是村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人文风景,更是对耕读文化和孝友家风的生动诠释,是东平茶刘家族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敦孝悌 村民自发组织照顾无儿无女老人
凤形村村民都说自己家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四邻”的家训,凡事以孝为先,才是几百年来家族兴盛不衰、团结奋发图强的源泉。“孝敬父母,尊敬长上,此是人生第一件事。若违了这个道理,其他皆不足论。我刘氏子孙,当先理会这一件事。”东平茶刘家谱上记载了刘大夏写给后人的家规十条,其中第一条便是要求子孙后代敦守孝悌。
面对古人的教诲,刘氏先人已经把“敦孝悌”作为重要的家训族规展示出来,要求后人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善。在祖训家规的教化下,孝父母已经成为凤形村村民的一种风气。数百年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刘氏后人始终谨记先人教诲,把孝敬父母作为崇高的道德坚守。
刘夕林过世之前是凤形村六组的村民,他无儿无女,老年曾一度孤身一人躺在床上。了解到刘夕林老人的窘况后,凤形村村民纷纷自发前往老人家中看望照顾他。有的村民为老人送来可口的饭菜,有些村民为老人带来了甘甜的水果,也有村民不定期帮老人打扫卫生。为了将老人照顾得更好,村民之间还相互比较,看谁家送的饭菜更可口。老人离世之时,村民们一起出钱出力,将老人进行安葬。
刘克友是东平茶刘第三十五代孙、刘大夏之十六代孙,他今年已经80岁,是凤形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刘克友告诉笔者,现在虽然有许多年轻人走出了凤形村,但家中只要有健在的老人,必定有子女寸步不离地照顾着。
重教育 有一年50多人同时考取大学
东平茶刘家族自古便有重教育的传统。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刘大夏回归故里后,便在当地大兴教育,创办东山草堂以教育后人。虽然草堂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明朝大学士李东阳为刘大夏的草堂所题的牌匾,如今仍陈列在华容县博物馆。“养不教,父之过,做父母的一是要身先垂范,二是要崇尚科学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典型示范,是教育影响子女最直接最好的教材,切记娇惯溺爱。”在东平茶刘族人守则上,有关教育的话题记载得翔实而又丰富。刘克友说,祖先教导凤形人要以耕读为本,要重教以明礼仪,励志节,奋发图强,把教育子女成长成才视为人生头等大事,即使家境贫寒,也会想尽办法送子女读书。
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凤形村人才辈出。如刘长龄先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刘开国先生历任南洋女子学校校长;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有数百人。
一直到现在,读书已经成为全村人的最高追求和精神支柱。漫步在凤形村内,随处可见儿童在家温习功课,父母在一旁辅导。正是在这种浓厚教育氛围的影响下,凤形村如今的升学率在全县领先。每年,村里考取大学的学生有数十人,其中2006年一年有超过50人同时考取了大学。
端品行 村民大学毕业后自动归还300元国家粮
“乡里间,凡偶然遇有患难、是非,度其无害道理,便当设法相助,不可乘机害人、骗人,昧了天理,坏了心术。”关于子孙后代的品行教育,刘大夏在写给后人的家规十条中有明确要求,指出为人要忠厚老实,仁德耿直襟怀坦荡,光明磊落,除恶从善,纯心做人,从政者当视贤任用,忠于职守,清正廉明。
正是在祖先的教导下,凤形村人品德高尚、诚信待人。“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当以诚信为本,礼尚往来,言而有信,不可无信无义,虚情假意,损人利己。”刘克友老人说,现在的凤形村都继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世代勤俭持家,不好逸恶劳,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也正是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凤形村人在处理对外事务时坚持讲包容、讲诚信;在处理本族内部之间的事务时,坚持讲原则、讲规矩。
村民刘绍材是刘大夏第十七代孙。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刘绍材一度连供养子女读书的费用都交不起。但即使条件再困难,刘绍材仍坚守祖先的家训,将自己所有的能力都用在子女读书上,甚至一度欠国家上交款300多元。多年以后,其儿子刘小方大学毕业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以后,便主动与村里联系,将所欠的300多元款项交还给村里,同时还补交了税费。
刘立刚说:“祖先是一个诚信之人,讲诚信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优良美德,我们一直遵循着祖先的训诫,不敢有半点懈怠。”(华容县纪委 严钦平)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