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扶贫路上的父子兵
在慈利县脱贫攻坚一线,有一对扶贫“父子兵”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父亲莫胜文,担任慈利县县派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儿子莫浩,慈利县农商银行办公室工作人员,2016年抽调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开始扶贫工作。这对“父子兵”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着。
父亲10年记满了47个扶贫笔记本
10年前,莫胜文刚从乡镇调往慈利县物价局,还来不及到新单位报到,就被抽调到当时的县委基层办,从此与扶贫工作结缘。
中途,组织曾调整他到慈利县信访局担任领导职务。但不到一年,他又在组织安排下重回脱贫攻坚第一线。
精准扶贫,对象必须精准。2014年,莫胜文跑遍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将所有的村情民意装进心中。后来,确定全县134个贫困村、93个县直驻村帮扶工作队时,他因村派人,安排得井然有序。
扶贫工作线长面广,莫胜文总是处在连轴转的状态。开会、下村,工作到深夜是常事,但他总是保持精神抖擞的状态,从不抱怨。
脱贫攻坚,一头牵着干部、一头连着百姓。驻村帮扶情况复杂、问题多,但在莫胜文眼里,办法总比困难多。工作队遇到难题向他请教,他总能指点迷津、化解难题。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10年来,莫胜文坦言自己有三大收获:走遍了全县427个行政村,结识了全县427个村党支部书记,还有写得满满当当的47个扶贫笔记本。
儿子一年办理了300余件来信来访件
2018年底,省脱贫攻坚实地考核组对慈利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验收,莫浩连续加班3个通宵,脱贫攻坚工作虽很辛苦,但他已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
与父亲身居“要职”不一样,莫浩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颗“螺丝钉”。2016年,他被抽调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开始了“五加二”“白加黑”的扶贫工作。
螺丝钉虽小,却至关重要。莫浩把扶贫作为一份值得坚守、值得付出的事业来对待,从不敢懈怠。这几年,他具体负责全县扶贫领域信访舆情处置工作,担负着接待群众来访的任务。
接待来访群众,他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用足政策、用活政策,虽然不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也要尽量解决他们最大的难题”;“做群众的‘贴心人’,处处为群众考虑,切实维护好上访群众的切身利益”;“把政策宣传到位,把情感沟通到位……”
2018年,莫浩累计接待办理来信来访300余件,进行政策解答150余批次。
父子联手,不脱贫不收兵
“父亲工作经验丰富,扶贫工作上遇到困难,我随时可以翻他这本‘活字典’。”在莫浩眼里,父亲莫胜文最让人称道的是“会说话”,“他从来不‘背书’,枯燥的政策在父亲嘴里都能变成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莫胜文到各单位、村(社区)授课不下200场次,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更是日常“功课”。
“莫浩经验不足,但他脑筋活,肯钻研。”父亲言语间透露着自豪。虽为“门外汉”,但莫浩自2016年被调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以来,面对扶贫这一全新而艰巨的任务从不曾退缩。
“他爱学习,进入角色非常快,不到两个月就熟悉了各项扶贫政策。”慈利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领导对莫浩的评价非常高,“这几年,他参与了所有规划、文件的起草,编制这些文件对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扶贫工作忙,父子俩难得在家里碰面。即使在家碰面,家里也变成了他们工作交流的场所,“不脱贫,不收兵!”(记者 田育才 通讯员 宋世秀 吴娟)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