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故事】一份存疑的征地补偿协议
“这份协议明明写的是补偿5人共2.8万元,为什么实际却给4人平均发放?”日前,洪江市农经站联合黔城镇纪委对各村(社区)开展“三资”管理问题自查自纠回头看时,红岩山村的一份征地补偿协议引起了督查组的注意。
该问题线索被第一时间移送至洪江市纪委监委,由市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与黔城镇纪委展开初核。经研判,核查组决定围绕协议中的补偿人员张某、谢某、潘某5人进行调查。经过核对身份发现,上述5人中有4人为时任村干部的家属,未领取补偿款的潘某为虚构的姓名。
“为什么要虚构人员信息领取补偿款?”核查组找到时任红岩乡高坪村党支部书记周某了解情况。
“可能当时忙于乡镇合并工作,办事员搞错了村民信息。”周某回答道。
“可以带我们去看一下协议中的大堂坪到高坪台机耕道现场吗?”核查组继续追问。
“这……其实村里没有修建机耕道。当时面临乡镇合并,高坪村集体经济较好,有资金结余,就想办法给大家发一些工作经费。”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周某不再隐瞒,向核查组人员道出了事实。
经查,时任红岩乡高坪村党支部书记周某、村主任张某、报账员李某、妇女主任唐某4人商议,借用大堂坪到高坪台的机耕道补偿征地的名义虚构《关于大堂坪到高坪台机耕道修建的协议书》,并伪造征地补偿发放表及村民代表大会会议记录进行报账,取出2.8万元集体资金以津补贴发放的名义进行平分,每人分得7000元。目前上述涉案人员均受到严肃处理,并于谈话次日退回违纪所得2.8万元。
针对本案暴露出的问题,黔城镇深入开展以案促改,在全面摸排各村(社区)“三资”家底的基础上,指导红岩山村(高坪村后并入该村)利用流转荒地等方式,开展大闸蟹养殖,帮助该村村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群众心齐气顺谋发展,对村干部的信访举报明显减少。
黔城镇还针对农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规范开展专项行动,清查全镇26个涉农村(社区)413份合同,发现合同签订期限过程、要素不健全等30余个问题。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坚持“一合同一资料一方案”,分门别类提出整改纠错建议。通过督促开展问题合同清理,盘活闲置资产资源,2023年预计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洪江市纪委监委 冯玉)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