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的监察系统

周公旦,是历史上第一个摄政王,是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分封制度的制定者。在治理周朝时所有开创性的业绩中,他对国家行政进行监察所体现出的系统性也应当受到关注。
据载,周公旦摄政时非常注意广施德政,边远地区更是他关注的重点。他曾派出12个人到全国各地考察民情,考察内容包括:当地有没有挨饿受冻得不到衣食救济的人;有没有因为打官司受到迫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有没有贤能有才却受不到举荐和提拔的人。
很快,各地的情况纷纷反馈到朝中。周公把这些情况汇总后报告给周天子。按照当时的朝觐制度,每年各地的诸侯都要到朝中觐见周天子,汇报政绩。已经掌握了情况的天子在听完汇报后,总会追问:“我发布的政令、推行的教化措施是否还有不妥当的地方?为什么有的地方还有挨饿受冻又得不到衣食救济的子民呢?为什么有的地方还有冤假错案呢?为什么有的地方还有没被任用的贤才呢?”领地中存在上述问题的诸侯听了天子的质问总是战战兢兢,回去后立即“整改”。百姓们知道后都很高兴:“居住在深宫之中,却这样清楚我们的情况,这才是真的天子啊!这样的天子是欺骗不了的。”
周公旦摄政监察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监察系统的形成。首先,周公给了监察者一个官职——“牧”。第二,监察者不但有职,还有权。“牧”在古代有“察”的意思,其职责就是往来于地方与朝廷之间,对诸侯进行考察,并上报考察情况。《白虎通》中就有记载:“使大夫往来牧诸侯。”第三,监察者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其监察对象覆盖全国。第四,朝廷根据“牧”所汇报的情况对考察对象进行处理。这一套有名有实、有职有权,有任务有检查、有敦促有处理的监察系统,可以看做是周公的一大创举。
然而,这一套监察系统的存在与运行需要“完美”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首先,必须有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环境——而春秋时期,这个环境早已荡然无存。例如,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竟要向陈国借路。周朝制度规定,接待同级诸侯的使者,要有专人打扫门径、前去迎接,还要负责使者的衣食住行。大国的贵宾来到时,接待官吏的品位还要高一级。如果天子的使者到来,则由正职官员接待,由正卿监督。可是当单襄公到陈国时,竟没有主管官员到场。
至于周公这套监察系统的运行条件,则更加严苛。它不仅要求监察者对朝廷尽职尽责,如实汇报情况,还要求君王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条件不仅在春秋时是奢望,即使在以后的历史中也不能得到完全满足。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周公摄政时,监察官员尽忠职守,君主大力督促解决,各国诸侯闻过则改,仿佛周公所治理的是一个谦谦君子国。可这样的国度,怎么还会存在如前所述的那些问题呢?
鉴于这一史实记载于西汉刘向所写的《说苑》,笔者并不怀疑这个监察系统的真实性,但也有理由认为,这个系统被理想化了。当时,西汉已经建立了一套监察刺史制度,大概刘向想通过这个理想化的监察系统为西汉的现实提供借鉴吧。(梁满仓)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