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为避免用人腐败的官员考评法

近日翻开《资治通鉴》查找一份历史资料,偶然读到第139卷中孝文帝考评官员的记载,掩卷之后竟感悟良多。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在官员管理方面推出一项重大举措:每三年考评一次官员,并
将被考评者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等和下等再分为三等,上等中之上者才提升,下等中之下者罢免,中等的原位不变。考评结束,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对众臣百官的罢黜或提升,使低能者不妨碍忠贤者上进,使有才能者不总是处于低位,以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对诸位尚书说:“尚书是关键性的要害职位,并非仅仅是管管总务,处理一下文书而已。朕的成败得失,完全关系于尚书。你们担任这职务,已经好几年了,但从来没有向朕建议过什么
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没有推荐过一个贤才,撤换过一个不称职的人,这是罪过中之最大者。”于是,尚书们因不称职或被降职,或被罢黜官位,或被削去俸禄,立即执行。尤为出人意料的是,孝文帝对录尚书事广陵王拓跋羽说:“你是朕的弟弟,处在执掌要害部门的位置上。但是,你没有勤勉为政、恪守本职的声誉,却有结党营私的行迹。现在,罢免你的录尚书、廷尉之职,只担任特进、太子太保。”接着又对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叔叔,你趾高气扬,骄傲自大,所以解除少保职务”。孝文帝这种一身正气,对亲属不徇私情,将亲属与其他官员摆在同一个平台上一视同仁“晒”缺点、论罪过,公正罢黜,真是难能可贵,实属廉明!
应该说孝文帝对官员的考评是很有魄力的,也是高明的,公平的。在孝文帝之前,北魏考评官员的做法,虽然也是每三年考评一次,却要连续考评三次,也就是要九年后才根据情况对官员进行罢免和提升。孝文帝认为九年时间太长,该罢免的没有及时罢免,贻误工作,该提升的未能尽快提升,耽误了人才。于是就果断地打破“惯例”,每次考评都罢免和提升。这实在是一种不因循守旧、难能可贵的改革精神!
孝文帝既敢于改革“祖制”,还对官员的政绩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无功就是过”。因此,他既处罚犯有错误的官员,又处罚没错误、也没功绩的官员。那时的尚书们,四平八稳,没有过失,但由于没有在本职岗位上推荐贤才,建功立业,没有撤换庸才,实质上就是“过”,就该惩处。这的确是真知灼见。别说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官员大都认识不到,就是当今新时期的“公仆们”恐怕也有许多的人认为“不出事”就是好干部,而且事实上也有不少工作平平的“庸懒玩”干部因“不出事”而稳坐铁交椅,甚至不断升迁。
“纵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得人才”。人才兴,国运兴。世界上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争,社会上最大的腐败是用人问题上的腐败。如何用人,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不可不察、不可不慎。在用人问题上,孝文帝虽是封建帝王中难得的明君,称得上是考评官员的“高手”!其考评官员、处理官员的做法,笔者认为不仅是古代君王的榜样,对当今领导仍有借鉴作用。(湖南永兴县纪委 李贵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