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被季文子“崇尚节俭”精神所打动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近读《国语·鲁语》,被季文子崇尚节俭并身体力行的精神所打动。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上卿大夫,前后辅政约五十余年,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高权重之人。按照制度规定,季文子拥有自己的田邑,也拥有自己的车辆马匹,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的,他家里的马匹则只喂清草不喂粮食。与季文子共同执掌朝政的大臣孟献子之子仲孙对季文子的做法颇不以为然,有一次,仲孙碰到他,以质问的口气对他说:“您老人家官任鲁国上卿,可是家里妾不衣帛,马不食粟,您就不怕同僚们耻笑您爱财如命,吝啬过度?况且您在诸侯国中也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您不担心您如此吝啬会有损于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想家人穿绸衣,骑壮马呢?但是满眼望去,国中还有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怎么敢与家人独自享受衣帛食美的生活呢?我身为上卿,辅佐君主,国人生活窘迫,家人却生活优厚,这对于国卿来说,不是体面,而是失职!况且,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季文子不被仲孙的指责所动,依然以自己的行动倡导节俭的美德。后来,孟献子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把儿子仲孙关了七天紧闭,责令他好好反省。此后,仲孙也改变了奢华生活,崇尚节俭的习俗在鲁国蔚然成风,为后世所传颂。
          据司马迁《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可见,《国语·鲁语》的这段文字是真实的。
          笔者之所以被打动,在于季文子对“崇尚节俭”的见识。崇尚节俭,历来都作为一种行事准则被推崇,从明君贤臣到诗礼之家,再到平民百姓,都把尚俭节约、惜物惜时作为一种美德来提倡和施行。季文子一生厉行节俭,并不是没有条件过更舒适的生活,而是把俭朴精神看作是人应该具有的一种道德修养,这在封建社会里,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优秀品质。季文子的一句“我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话虽平实,却是以事说理,思想深刻,毋庸置疑,够那些以俭为耻者好好学一辈子的。
           笔者之所以被打动,在于季文子对“崇尚节俭”的行动。节俭是关乎国家兴亡与建设的大事。季文子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因此,尽管他身居高位,权倾朝野,完全具备过奢侈生活的条件;但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到“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实际行动倡导和带动国人的俭朴之风,实属不易。此举,当令以“我有权享受”为由搞特权、过奢靡生活的人无地自容。
           笔者之所以被打动,在于季文子对“崇尚节俭”的固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节俭一时易,节俭一世难,而季文子却做到了一世节俭。因此,在质疑和挑战面前,季文子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不动摇,这是有自信、有力量的表现。那些对节俭并不十分看重,随随“大流”尚可,一遇障碍和挫折便理不直、气不壮,甚至怀疑节俭之举真的是吃亏犯傻。如此,不自强、不自信,怎么可能对俭朴美德固守和坚持。
           司马光曾写下《训俭示康》的传世之作,“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的论断为后世所尊崇,季文子反驳仲孙的话虽不如司马光所论的那样凝练和隽永,但其见识之高远并不逊于司马光。在笔者看来,季文子和司马光,都称得上崇尚节俭的典范。当然,我们历史上崇尚节俭的典范远不止季文子和司马光两人,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的故乡凤阳,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我们更应该向学习季文子“崇尚节俭”的精神。(古丈县纪委  向卫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