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周恩来:对待工作“不要如浮云一样”

编辑:蒋伟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党的文献

  1972年7月20日,北京大学负责人周培源就此前周恩来布置给他的“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的任务,写信给周恩来,针对国内基础科学长期落后的一些原因提出意见。周恩来阅后,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要求他们以这封信作根据,“在科教组和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他还特意强调:“不要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不要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这句话说得很重,也颇耐人寻味。“浮云”了无根基,飘荡无踪,转瞬而过,难以追寻。周恩来以“浮云”作喻,形象、贴切而又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掷地有声的要求和意味深长的嘱托。在当时极“左”思潮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在研究工作上顾虑重重,“普遍的思想情况是不愿搞也怕搞基础理论研究”,“怕挨‘理论脱离实际’的批评”,对待基础科学研究有着欲做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心理。而当时很多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却是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在此背景下,周恩来的这句话,既反映了他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工作作风松懈、人浮于事问题的忧虑,也体现了他对提高我国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责任感和急迫心情。

  “不要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反映的是周恩来求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真抓实干的工作要求,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对待工作,周恩来一贯要求要锲而不舍,落地生根。他反对做工作“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是有针对性的。

  第一种“浮云”现象,就是对工作说过了就忘,不再理会。这是一种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如浮云转瞬即逝的工作态度,是要坚决杜绝的。1972年9月,周恩来在接见巴基斯坦总统科学顾问萨拉姆时,曾强调了开展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他说:“现在需要提高理论。本来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了经验没有理论还不行,在理论方面我们做得很差。不仅在原子能方面,就是一般科学也是如此。一句话,许多经验,没有理论,忽视理论,这是我最不满意的。”

  第二种“浮云”现象,就是将完成工作停留在口头,只会夸夸其谈。周恩来向来抵制这种只会夸夸其谈的不良工作作风,并称之为“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早在1956年,他在谈到中国科技发展的问题时就强调,要“认真地而不是空谈地向现代科学进军,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一年的时间是很容易在空谈和拖延不决中间浪费了的”。

  第三种“浮云”现象,就是表面似乎是在干工作,但漫不经心,敷衍了事。这种现象很具迷惑性,因而危害甚大。周恩来经办的每一件事情,不论大小,他都以对人民、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审批文件字斟句酌,交办工作细致具体,审查方案疏而不漏,处理问题严肃认真。有一次,周恩来宴请外国专家,外专局的有关同志在报送的宴请计划中将在京人数写为250至370人,周恩来阅后在这个数字上加了问号,由于他对在京专家人数了如指掌,就在旁边批注:“至多280人”。 (曹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