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留财”与“留德”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领导干部给儿女留点什么?是金钱、物资,还是高尚的思想和品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杨善洲同志向党向人民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杨善洲担任地委领导20年,未帮妻女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不帮女儿找工作、不为外孙跑关系,退休后造林22年,创下了达3亿元经济价值的林场,却将其无偿移交给国家,甚至连国家发给他的奖金,都没给后代留下一分。身居地委书记职位,他没有给他的后代留下别墅,也没有留下存折,更没有留下“门路”,留下的只有一种令世人敬仰的精神信仰。

        为人父母,大概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中有两句歌词:“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这歌词道出了天下父母的爱子心态。然而,古往今来,在爱子问题上,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一种是“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就是说,要教导子女循规守法,不让他们走向邪路。一种是“遗子黄金满篙(竹笼)”。就是留给子女大量财产,让他们坐享其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已经证明,前一种爱子观是正确的,对子女是有益的;后一种爱子观是不正确的,对子女是有害的。所以,许多明智的父母都把“教子以义方”当作一种美德,认真实行。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说:“人谁不爱其子?惟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为之爱。且贤而多财必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此言道出了陈嘉庚先生的亲子观。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不是有人为儿子出国,而大肆收受贿赂,最后锒铛入狱吗?不是有人,为还在襁褓中的儿孙,占着大套的住房吗?不是有人,对子女在物质上的要求百依百顺,而对其道德理想的教育,却置之不顾吗?……如此这般,令人费解。陈毅同志在《示儿诗》中说:“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这是多么崇高的胸怀。那些至今仍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为儿孙稻梁谋的父母,是该警醒警醒一下了。为人父母者切不可只顾“积财”,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与其费尽心机给子女攒下大笔财产,倒不如在提高子女思想、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多留德,少留财。俗话说: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多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业,教育孩子读书识礼,学会一技之长,养善积德,遵纪守法,拼搏进取。对子孙而言,这样的精神遗产一定比大笔物质财富更受益无穷。

        领导干部为子女为后代留点什么?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以为应该有两方面:一是为人处事道理,一是自食其力本领。再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有走向社会的一天,倘若连为人处世都不会,整个一个青涩生瓜蛋,别说是做事创业,恐怕连要饭都找不到门,脖子上套个大饼也会饿死。贾宝玉的两位爷当初出生入死,历尽千辛万苦,用生命和鲜血创立了“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豪宅——大观园,但两位英雄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家业也一天天衰落下去。三个儿子一个是酒肉恶棍(贾赦);一个是绣花枕头(贾政);一个是糊涂虫(贾敬)。家业虽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早已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到了孙子辈这一代则“大厦倾倒”了,弄的家破人亡。大家想想看,假使两位爷当初有先见之明,不给每个子孙留下可以穷奢极欲的万贯家产,贾府的子孙会一代不如一代吗?贾府的光荣会消逝得那么快吗?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但愿我们的领导干部能从林则徐的这副对联中有所感悟。

        人生在世,事业成就之大小,只能以其中蘊含的社会意义,即对社会公众及其发展的价值大小來衡量。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总是人的根本属性。能算会挣,泽及妻儿荫及后辈,诚然好,但社会价值不夠大。滿足于此,他的人生需求层次也就比较低。高层次的人生需求,无论中国的“立德”抑或外国的“自我实现”,有识之士的注释总是离不开以天下为己任。一个具备这等抱负的人,一定会在兢兢业业于本职的同时又将眼光投向宽广的世界。(永兴县 黄景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