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八条”与八项规定精神相通使命相连
65年前,重庆终于迎来了解放。但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革命志士,却在重庆解放的前三天,被国民党特务残忍屠杀。可大家不知道的是,烈士们在牺牲前还留了一份用血的教训凝结成的,从未完整公开的秘密文件。从今天起,我们将把他们留给未来执政党最后的话告诉大家,这些话,被一位从大屠杀中逃出的革命志士记录在了一份报告中,报告最重要的部分,对我们的党提了八条意见,我们将它称为“狱中八条”。
这份报告是谁写的?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这要从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说起。
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是解放前国民党特务专门用来关押政治犯的地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关押在这里的近200名共产党员兴奋不已,但没有想到,敌人开始了最后的疯狂。
此时在狱中关押了近十年的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许晓轩,也就是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他觉得不能再等待下去了,他说,“死,也要死得其所。”
许晓轩提议一出,以前狱中小范围的议论立刻汇集成一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大家所熟知的《红岩》小说的作者之一罗广斌,也参与了狱中的讨论。
1949年的11月27日,特务开始了最后的屠杀,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必须当天处决完所有政治犯。
由于渣滓洞关押人数较多,白公馆的枪手后来被调到了渣滓洞帮忙,白公馆只留下看守班班长杨钦典独自看守尚未屠杀完的19位志士。
后来,白公馆里剩的这19人全部安全逃出。渣滓洞也逃出15人。在整个大屠杀中,共有285人遇难,只有34人脱险。三天后,重庆解放。而罗广斌逃出监狱后马上回了家。
到家后的罗广斌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28天,终于完成了一份三万六千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提交给了当时的重庆市委,而这份报告,就是同志们在牺牲前的那段时间集体讨论的结晶。报告的最后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里面是狱中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总结出的八条意见,是他们最后的嘱托。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这八条是如何得来的?每一条背后又对应着怎样的惨痛教训?我们将在明天的节目中,为大家继续讲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党史,可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渣滓洞、白公馆里的两百多位革命志士在65年前留下的这“狱中八条”,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用教训与反思写成。“狱中八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下,一个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多么重要,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组织纪律、道德情操是多么重要。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肩负着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仍然面对着与65年前那些先辈同样的考验。再过几天,12月4日,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两周年的日子。两年来,全党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的努力,与65年前革命先辈们的这份厚重思考,精神相通,使命相连。这份来自于历史、又充满现实意义的思考,是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增强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修课,也是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