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么来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其原型最早出于南宋林駧的《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史》:“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下面小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则记载赵普答宋太宗:“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此外,元代高文秀的《遇上皇》中也有记载。可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说的是宋代宰相赵普之事。然而在正史的记载,却略有差异。《宋史赵普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也就是说,正史上的赵普,在辅佐太祖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多少学术才力,等到做宰相了,还被太祖劝导要多读书。他看《论语》,也是晚年的事了。那么,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就值得商榷了。事实上,这句话的由来更多的可能是后代学者的引申,目的是为了强调学习《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的重要性。不过,无论事实究竟如何,《论语》中的确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了学子必读之书。东汉时被列入经书,宋代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明代朱元璋将其作为科举必读之书,可以说,古代学子读书做学问,都离不开《论语》。而《论语》也指导着这些学子士人,向他们传达着至圣孔子的为学思想、政治理想、做人准则、道德追求。可以这样说,《论语》已经融入了古代学者士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了。就此,也就能理解古代学者宣扬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了。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