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岂文章著
立南山之上,浸润着一山葱绿,有清风明月为伴,林涛鸟儿对唱,能不悠然自得,飘飘欲仙?
冯梦龙这尊雕塑通体素白,神情恬淡舒放,酷似避世弃官、躬耕田园的陶渊明。然而,我知道那是雕塑师的主观臆断,那份敬仰和爱戴之情尽管与南山一样厚重,却与冯梦龙的人生志向和品性相悖,没能准确体现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沉郁沧桑的内质。
冯梦龙青年时科举屡试不中,直到57岁才得了个贡生,任江苏丹徒县训导。明崇祯七年(1634年),年逾花甲的他被明朝廷提升为寿宁知县。一代文豪在迟暮之年离开苏州繁华都市,慨然赴任偏远贫寒之地小官,足见其渴望功名、力求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的愿望之强烈。“读书期有用,常怀报国心。”冯梦龙博学多才,很有政治才干和政治抱负。他希望入仕,借仕这个平台为皇上、为黎民、为江山、为社稷做出一番事业。
山区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云淡风轻,山清水秀。囿于万山之中的寿宁,万树遮城。从坐落于镇武山前的县衙门南望,凤山欲展,三峰如髻。“山多云易生”,黄云出岫,幻为红霞,是常有的自然现象,不足为奇。诗人却视为吉兆,喜不自胜,充分表明了他就任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的乐观态度以及奋发进取精神。
毕竟,不管你有多少才华,多大抱负,没有发挥的机会和施展的平台都是枉然。学优而仕是古代士子们的毕生追求,悬梁刺股,寒窗苦读,渴求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实现“朝为田舍郎,暮为状元郎”的人生梦想。能否如此认为,冯梦龙从本质上说是个文人,从政以政治家的身份安排自己的人生是他终生追求的人生指向。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垂暮之年的寿宁之行。
小官难做,天下通理。七品县令,芝麻小官,治理一方瘠土,万余贫民。军政、文牍、司法、钱粮都要亲自一一料理,薪俸却常常不能全额到位。这等苦差为胠箧逢迎起家者所睥睨,但对冯梦龙来说也许并非坏事。破交椅竞争少,官场排挤倾轧、冷枪暗箭也就少;山深地僻上级视察不便,应酬也就不多,可以专心办点实事。
冯梦龙无疑是很有政治才干和远大政治抱负的才子。他曾通过“三言”中的人物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这种政通人和社会的憧憬。到任后针对寿宁现状提出了“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等施政纲领,充分体现了他的施政才能和开明的政治态度。
他宦寿四年,卓有成效。在历任县令中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他提倡简政轻赋,革除弊端,于民休养生息;他改革吏治,除暴安良,为弄清案情,微服察访,大有包、况之遗风;他破除陋习,禁止溺女,亲拟告示,恩威并用,取得良好效果;他首尚文学,颁发《四月指书》,亲为讲解,使“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他以文学家和史家的笔法亲自修撰了《寿宁待志》,为我们保留了明朝寿宁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文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粮仓、筑城墙、立谯楼、修东坝……本着“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的态度,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无事,俱抱苦心,做了许多实事。他体察民情,怜恤民艰,一再捐俸,一念为民。
县衙前有老梅一株、数百年物。冯于梅下构建小亭,名曰“戴清”,以纪念“留心民瘼、清节如水”的前任戴镗等县令和勉励自己,并赋诗一首,其中最后两句让人印象深刻:“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难得的诗人,难得的县令。那是掠过树梢的一阵清风,悬挂山涧的一道清流。“与梅同清”是他从政的自我表白,体现了一个儒宦的品德操行。在烽烟四起,改朝换代的动乱之际,更显得诗人的高风亮节、高贵品质。读之感人至深,让人肃然起敬。
在南山之上,我又一次伫立在冯梦龙高大的雕塑前,长久地凝视,脑海里浮现的是“不能天雨粟,未免吏呼门。聚敛非吾术,忧时奉至尊。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安得烟火息,敷天颂圣恩”的诗句(《催征》)。他一生所事的是政治,关心的是立德立功,力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宦寿四年,把他忠君爱民的愿望和实现人生抱负的理想有机地融合一道,给寿宁政史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封建政坛历来充满变数,难以把握。有人因工于逢迎而升迁,因卑琐平庸而显达;也有人因才华出众而遭贬,因正直刚烈而受挫,让人茫然不知所措。寿宁县令对他来说充其量是个安慰奖而已,职位太低,也来得太迟。1638年,他告老还乡,这一年他65岁。
仅仅六年之后,李自成的军马狂飙般地横扫京城,明王朝匆匆谢幕。
他走了,给蕞尔小邑的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在穿越数百个年轮之后,他那梅花一样的人格魅力、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依然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王源洲)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