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德”
春秋战国时鲁国宰相公仪休平时最爱鱼,一次,有人投其所好,送来上等鲜鱼。公仪休却对那人说:“这鱼不能收,不受赠礼是早有规定的。”那人说:“因为您爱吃鱼,我是尊敬您才送来的。”公仪休更加警惕,他不但谢绝了那人送来的鱼,为了防止别人以后钻空子,从此竟改掉了吃鱼的嗜好。不久,有人又听说他爱栽葵花,便送来一盆上等葵花子。公仪休不但没有接收,并且把自家庭院中的葵花也通通砍掉,以杜绝那些设法钻营、投其所好、溜须拍马之徒的迎逢。他以“德”拒“得”的行为,对于我们是个借鉴。
“得”与“德”是一个矛盾中的两个侧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得”讲的是获取,对于“得”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正常人的上进心,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多劳多得的社会分配原则,不仅使以“劳”论“得”有了坚实的政策依据,也使以“劳”取“得”有了正当的途径。而“德”则是道德规范,是协调和推动人们劳有所得的精神动力。亳无所得,人将无法生存。没有道德,社会将不成体统。“得”在一时,是短期效应;“德”重一世,影响长远。因此,我们应在“得”时讲“德”,在“德”下求“得”。“德”字为本,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而后定有所“得”。
“得”与“德”两字读音相同,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却由来已久,原因就是,人不能不“得”,又不能无“德”。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过分地被物质利益所操纵,只要能有所“得”,便不由自主地将“德”置于脑后,坑蒙拐骗无所不为,贪污受贿无所顾忌,就可悲可叹了。
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作为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能提出“戒之在得”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何谓“得”,即“贪得”也。古往今来,有不少的英雄豪杰,名人壮士在贪欲中沉沦了,悲哉!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有的“公仆”也经不起种种诱惑,手握党和人民给的权力,把“戒之在得”置之度外,信奉的是“不吃白不吃,不捞白不捞”,“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然,对这些贪得无厌的人,党和人民是不会饶恕的。
为了肃贪兴廉,反腐防变,我们的头脑中要始终坚守一个“洁”字。“洁”,就是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是我们党树立形象和威性,带领广大群众干好事业的必要条件。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共产党人时刻面临着各种考验,能否保持清正廉洁,关系到党组织的疑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洁身自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人,应该正确处理好“得”与“德”的关系,勤奋工作,努力为社会作贡献,在为社会的奉献中去获得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 永兴县 黄景祥)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