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春秋时,鲁国自鲁文公后,即由大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代表季孙氏执政。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他的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在国君之上。当时的费邑,是季康子的私邑,他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想吞并附近的颛臾。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在费邑的西北约七十里。
孔子反对季孙氏攻伐颛臾,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却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孔子认为他俩不该支持季孙氏。
据《论语》记载,当时孔子向冉有和季路说了一番大道理:无论诸侯或者大夫,办理国家政事,不怕财富不多,也不怕人口太少,只怕百姓不得安居。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了。如果百姓安居,人口少也没有关系。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有灾难了。这样,远方的人就会来归服你,如果还不行,可以实行仁政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下心来,好好生活。而现在,冉有和季路你们两个辅助季孙家又干了些什么呢?远方的人不能归服,国家也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而你们竟然还策划在国内大动干戈,挑起战事。孔子接着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萧有肃的意思,臣子进见君王,到此处会增加几分肃然起敬的心情,所以叫做萧墙。萧墙之内指宫内,这里暗指鲁哀公,季康子当时与鲁君矛盾很大,他恐怕鲁哀公利用颛臾的有利地势,来袭击他的费邑,于是他想先下手为强,攻伐颛臾。
好多事物的成功与失败,多不在于外因而在于内因。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多少反对者想把它扼杀在摇篮里。然而时间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一些人的诅咒中消亡,而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不断地传播、扩充、成长和成熟。
相反很多貌似强大的事物终于走向垮台,而主要根源也在于内因。苏联曾是世界两霸之一,击败过穷凶极恶想一口吞下世界的德国法西斯。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由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萧墙”之外没有发一枪一弹,内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终被赶下了历史舞台。“祸起萧墙之内”,这是历史的严峻教训。(高深)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