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才子马君武

编辑:李慧芳 发表时间:2016-04-25 08:14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马君武是民国时代的大才子。他本是留洋的工学博士,却能写一手漂亮的诗歌。他精通英、日、德、法等多国语言,一生译著丰富,所涉领域十分广泛,哲学、文学、法学、数学、植物学无所不通。他在中国公学教书时,学生朱经武曾说:“凡是校内功课,没有一门他不能教。”

    马君武1881年出生在广西一个贫寒的家庭,九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五口全赖母亲帮缝纫店绞边、为鞭炮店插引子过活。如果不是亲戚伸出援手,他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经历过这样的苦难,马君武养成了节俭克己的性格,为人处世少有圆滑世故,而极重坚持原则。

    马君武很早就投身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1903年,他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艺化学系,不久即开始参加留日学生反清活动。1905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马君武与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共同起草了同盟会章程,并于当年8月成为同盟会第一批会员,被选为同盟会秘书长兼广西支部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马君武出任《民立报》主笔,为辛亥革命摇旗呐喊。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马君武参与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这是一份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后来,袁世凯背叛革命,窃取了革命果实。他毫不犹豫跟随孙中山南下护法,出任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交通总长,1921年又出任广西省长,因为他在1915年曾获得过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因此成了当时颇为罕见的“博士省长”。马君武1922年辞去省长之职后,专注于高等教育事业,相继担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公学校长。因为经历过创业的艰难与守成的不易,马君武珍惜自己的每一个职务,总想对国家少取多予,尤其在办学兴教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为青年的发展开创了一片广阔的空间。

    马君武1927年参与创办广西大学,1928年起先后三次担任校长一职。那时广西处在军阀白崇禧的统治下,他大搞所谓的“三自”(自卫、自治、自给)和“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某次,白崇禧又在大会上吹嘘自己这一套,马君武看不惯,当即反唇相讥:“广西无棉花,靠什么织布,没有布,拿什么自给?”白崇禧对他恨之入骨,立即实施报复。他先是对广西大学的学生组织突击考试,想以政绩不佳为由,将马君武赶下台,没想到马君武办校有方,学生们成绩不错。一计未成,白崇禧又生一计,他决定改组学校,由省府主席兼任校长,马君武可以不当校长,但要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以施展自己的抱负,白崇禧不同意,马君武被免职后,随即去广州一所中学任教。直到三年后的1939年,广西大学改为国立,马君武被任命为广西大学校长,他才得以重掌故校。

    民国时代,军阀混战,官员贪污受贿的情况很普遍。马君武虽然多次身居掌管钱粮的位置,却素以清廉出名。1932年访欧,马君武向德国商行订购了一批贵重的教学仪器,代理人李某问他想要多少回扣,马君武立即拉长了脸,他要求商家将回扣款纳入货款,因此多买了几件仪器。他做校长时只给自己定了200元月薪,是所有教授里最低的。将自己工资定得低还不够,连同自己的儿子也受牵连。一样的资历,别人的工资是160元,马君武的儿子却只有120元。儿子大怒,找他理论,马君武却认为广西罗致人才不易,应优惠外省人才。

    马君武生活极其简朴。他平时总穿土布长衫,有些衣服还打着补丁。他吃得也很节省,一般是一荦一素,一条小小的鱼也要分成两天吃。他在上海大夏大学做校长的时候,住在离学校很远的杨行镇,他从不向学校要车马费,经常是自费坐三等电车与火车去学校的。1925年他在北京任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时,住的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这座房子离司法部很远,家中陈设也非常简单,有人劝他改善一下,他坚决不同意。在广西省长任上,他接待法国领事,只上一杯清茶,连香烟也不备。1940年逢马君武六十大寿,到了生日那天,广西大学不少同事与学生亲往祝寿,可马君武根本没设酒席,中午只是招待了大家一顿面条。

    除长期执掌广西大学外,他还热情改革桂剧,发起成立桂林科学实验馆,对家乡的事业注入了大量精力。1940年8月,马君武病逝于广西大学校舍,走完了他丰富厚重的一生。(游宇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