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身上不能丢失“包公精神”

近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千年包公》,该片由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联合录制,分为《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通过叙述史事的方式,真实展现了包公的一生,突出了包公身上的精神。概括起来,“包公精神”就是忠君爱民、干净担当、铁面无私,这些品质在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同样是不能丢失的。
包公是忠臣。他不仅忠于君主,也忠于人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古代臣民的愚忠,也是臣民的义务。在现代社会我们不需要封建的愚忠,但是党员干部就可以不要忠诚了吗?显然不是的,缺乏忠诚的党员干部是不合格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对党忠诚,不仅要在信念上忠于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还要在行动上忠于党。对党忠诚,应该是全心全意的忠诚,不是三心二意的忠诚;是言行一致的忠诚,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忠诚;是始终如一的忠诚,不是顺境时忠诚、逆境时不忠诚。必须从行动中体现,用行动来证明。这才是真爱党、真信党、真为党。
包公是清官,也是廉臣。包公在端州为官,为百姓打水井、平冤案、减赋税,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在当时包公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随从收了一方砚台。但当船行至江心时,包公知道了随从收了端州百姓送的砚台,立即命随从将砚台掷入江中,这就是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私,为群众所赞颂,连端砚也增添了身价。相反,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对玉石尤为奢好,甚至到疯狂追逐的地步,有些老板投其所好,为其购买和田玉等高档玉石。“吃人家 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倪发科收取大量好处后,利用权力大肆为他们牟利,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两者对比差距何其大也?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警醒吗?党员干部只有自己干净,才有做人的底气、为官的正气、办事的硬气,才有担负领导重任的“资格”。
包公还是干吏能臣。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纪检监察干部),期间,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但是,包公不惜得罪当朝权贵、刚正不阿“七弹王逵”,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谏免张尧佐”故事中的张尧佐是宋仁宗爱妃张贵妃的伯父——声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弹劾王逵”“谏免张尧佐”背后体现是包公敢抓敢管、动真碰硬的担当精神,与当前一些党员干部遇到问题左躲右闪,遇到矛盾上推下卸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既不要贪官,也不要“瘫官”,做“太平官”和“好好先生”只会助长懒政、庸政,只会带坏一方政治生态,决不可等闲视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创充老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兰考时,嘱咐党员干部,要当“铁包公”,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包公精神”,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炎陵县纪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