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大院好家风:500年弦歌不断
在零陵富家桥贤水河畔、锯子岭下的有个被誉为民间故宫,又被称为最富乡土风情的村庄,这个村庄就是名驰天下的周家大院。周家大院自明景泰年间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一支后裔迁移来此居住后,历经500年经久不衰,而且人才辈出、名贤荟萃,书写着“九代三进士”的传奇,绘就着清朝就出现70多位县级以上官员的故事。涌现出明代尚书周希圣、中汉文豪周圭、晚清重臣周崇傅这样的风云人物。如今这个村在外工作的人如满天星斗]遍布全国各地各部门。这种兴旺和延续与其读书的家风息息相关。
走进周家大院,尚书府门楼一幅笔迹清晰笔力苍遒意味隽永的对联赫然在目:“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明明白白告知族人:做人要做忠臣孝子;做事要做好两件事:读书、种田。
周家大院的人们抱着“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业”的坚强信念,坚定不移走读书做官之路,始终不渝地从“书声永振之途”。周家大院的《周氏家规十六条》中的第九条明文写着立斋塾,专门讲了读诗书、育后人、倡礼义的问题。这条家规写道:“立斋塾。四民首士。子孙虽贫,当习诗书。无斋塾则不延师,无师则无教;无教则礼仪廉耻之道亡而悖理伤化之事作矣。斋塾既设,子弟聪颍者固可望其有成,即愚鲁之资亦可渐开知识,国家一理。古人所为塾序学校之教,正此义也”。这条家规道出了延师从教的重要意义:让聪颍者成材,让愚鲁者知礼仪、做一个敦厚质朴守法懂矩的老实人。
周家大院的人们牢记祖训和家规,始终把读书当成育人成材光耀祖宗、振兴家业和知书达礼的第一要务,周家大院的人们纵然家里再穷,在送孩子读书方面从不含糊,卖锅卖铁也送子女学习。以读书兴家、以读书知礼、以读书修身、以读书报国,读书成为周家大院的人们统一共识。周家大院一度兴旺,出现“好个水口庙(周家大院归去再当地也叫水庙村),打龙十三翘,进士扛龙头,秀才只在中间跳”“顶子出在干岩头”的人才荟萃的盛况。
周家大院如今流传着许多尊师重教、奋发读书、卖田藏书的故事,如今读起来依然津津有味、感人肺腑。据《周氏宗谱》《周家古韵》和当地老人述说,周自公的六世孙周承叔,年轻时家境十分贫穷,父亲为了让其能读书,忍痛割爱将其过继给叔父。周承叔与堂兄文孙、族兄周崇傅纵然是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夜晚,他们常“三更灯火五更鸡”秉烛夜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如一颗颗新星冉冉升起。周崇傅同治二年成进士,后来随左宗堂收复新疆成为晚清重臣、国家栋梁。周文孙虽科举落名,但其道德文章在十里八村远近闻名。当中被先生看重学问最好的周承叔二十岁入邑庠,次年为列为高等增补生。虽然他因家事和疾病缠身不幸英年早逝,但他们那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天动地。
同样在《周氏宗谱》《周家古韵》中还有记载一个名叫《藏窝》的故事。周氏三十八世有个叫周惠世也就是周崇傅爷爷的读书人,自幼聪慧好学、嗜书如命。他是“宁可三餐无美食,也不可一日不读书”,人送绰号“书痴”、“书癜”。祖传的几十亩山地水田,几乎被他毫不吝惜的用完了来买书藏书。他还琴心剑胆、扶困济贫。话说有一天周惠世捧着一本古书在贤水河畔苦读,,隐约中听到哀泣之声,他寻声觅去,一个骨瘦如柴、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在溪边哀嚎不止,原来他为父治病借了债务,父亲不但没治好,还负上了高债。如今债主逼上门来要其妻抵债,中年男子无计可施,故哀泣哭嚎,欲投河自绝。
周惠世听了以后,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可家中除了几亩山田和藏书别无财物,书是他的命根。为了这中年男子,他居然把仅剩的几亩水田给卖了。无田的他只有傍着伯父度日。周惠世守着一屋子藏书,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读书吟诗却怡然自得。他别出心裁给自己居所取名藏窝,又作《藏窝说》,把自己取名“因斋”。他的行动也影响着后代儿孙,““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他的孙子中就出现一位名噪一时的晚清重臣周崇傅。
三十八世周澄世,家境贫寒,无钱上私塾,尽管如此,但生性聪明的他很受先生亲睐,他家用山上打的鸟、河中捞的鱼做书费,先生还给他开“小灶”,他没有辜负先生厚爱,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学习。《周氏宗谱》记载,一个盛夏的夜晚,天气酷暑难当,三更天了他还在读书,弟弟小解,见哥哥还熬夜读书,蚊虫叮咬,一身大汗,弟说,“兄何苦如此?”,周澄世则郝然一笑。周澄世饱览群书、博采百家虽然没去做官但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他用他的所学培养了一大批周家大院的后续之才。
周家大院为了让子孙把书读好,专门建了私塾,它的六座规模庞大的院落“新院子”和“老院子”尚存两处私塾,私塾外的庭坪上是用棕色与白色两种河卵石组拼成的一幅庞大的“鲤鱼跳龙门”图案,殷殷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子孙读书从政、能鱼跃龙门“学而优则仕”的期盼。透过岁月的时空,我们仿佛听到那朗郎书声从红墙碧瓦中飘出,弥漫着书香的韵味——。
私塾正堂设有神龛,神龛上摆放着至圣先生——孔子和周敦颐的长生牌位,每次上课前,先生都要率弟子先虔诚揖拜这两位大圣人。神龛前摆设讲台和代表先生尊贵威严的太师椅,先生在家长学生面前是神圣的,学生对先生言听计从,家长则用最隆重的礼节对待先生。“在家从父、出门从师”、“天地君亲师”深深刻在周家大院每一个人的心里。入学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叩拜先生,毕业家长要办丰盛的家宴感谢先生,家中有好吃的先送给先生。大家的目的就是一个让先生把自己的儿孙培养成知书达礼、光宗耀祖的好儿郎。
周家大院因尊师、重教、好学,500年弦歌不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式”的风云人物,他们或以文雄,或以政显,或以传道授业。铸就了人才辈出、名贤荟萃的500年辉煌。(南津渡办事处唐高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