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父亲的影子

编辑:刘学先 发表时间:2017-05-25 15:57 来源:三湘风纪网

     父亲离世已经八年多了,但他留给我们的“遗产”弥足珍贵,它不是金钱,却远胜金钱,无法用数字来衡量。那缕缕家风就像父亲的影子,随时出现在我眼前。
     至诚至善孝为先
     在父亲心中,“父母在,不远游”不仅是古人的风范,也是现在每个儿女的本分。80年代初,父亲转业本有机会留在郴州行署机关,但考虑到爷爷奶奶年迈,他毅然回到小山城。当我长大后听妈妈说起这事时,我还埋怨父亲怎么当初就不考虑给我们三兄妹创造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父亲听了妈妈的“转述”后不置可否,仍然身体力行做他的孝子。父母的孝顺在老家有口皆碑,特别是在奶奶重病期间,端茶送水,喂饭喂药,擦身洗澡等都是我妈妈请假前去护理。尽管经济不宽裕,父母却时不时买些奶奶爱吃想吃的东西,奶奶逢人便说媳妇比女儿还亲。
     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三兄妹,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孝顺,不单单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匆匆忙忙回家一趟,放下些钱粮转身就走,而是工作之余多多陪伴父母,哪怕是聊聊天散散步。
     勤俭持家财之源
     父母是双职工,算是正儿八经“吃国家粮”的城里人,然而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勤劳致富,节俭积财。到县城上班的次年,他们就向城郊农民要了几块闲置地。尽管离家一公里多且在半山腰,但父母却把这几块地当成“聚宝盆”,好生伺候着。只要不下雨,每天下班后都会去菜地里劳作。花开花落,春夏秋冬,瓜果蔬菜轮番上架。当其他城里人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愁眉苦脸的时候,父母却对着那几垅“金土地”眉开眼笑;周末还拉我们三兄妹去 “劳动改造”,让我们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和财富的汇聚之难。
     从小父母就经常“敲打”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能搞浪费更不要去攀比。除了学习用品外,对于我们吃穿方面的过分要求他都不会答应。由于父母言传身教,我们三兄妹也一直保持勤俭节约并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上个学期我儿子因为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受到学校表彰,领回了一张“勤俭节约奖”荣誉证书。
     小处着眼去“贪念”
     小时候,我们家住的县政府院子里有两排梨树,隶属后勤管理。那个年代物质相对匮乏,家里没什么零食。梨子一挂果就引来不少孩童垂涎,趁着管理人员不注意偷偷去摘。经常未等成熟,梨子就少了一半。“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哪怕是黄金也不要去捡;你们想吃,就到市场上去买”,在父亲严加管教下,我们三兄妹从来没有偷摘过一个梨子。负责看管梨树的黄师傅经常向我父亲夸我们:“老方,这么多小孩来偷梨子吃,但我从没见你家几个孩子来过。毕竟是在部队里长大的孩子,懂规矩,有教养。”从记事起,父亲就告诫我们做人要安分守己,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手莫伸,伸手必备捉。
     作风严谨伴一生
     “想当初,我在部队的时候,那个紧张严肃活泼劲头……”这是父亲在岗时,看到有些工作人员作风疲沓庸碌无为时,嘴里就会蹦出这些话,以至于他一说“想当初”三个字,我就能快速地接出下面的话。干练严谨的作风是他在部队18年的养成的习惯,这个好习惯也带到了地方,直到他去世。退休后父亲被选为单位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委员,负责收缴党费。每位党员应缴党费都不一样,找零成了大困难。但父亲不厌其烦,一时找不了零的都详细记录,转入下次所缴党费。父亲离世后,母亲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个党费收缴记录本,当她将记录本交给组织时,大家看到工整规范、账目清楚的记录无不动容。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兄妹走到工作岗位后得到的评价都是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往事已矣,但家风长存。从上辈口耳相传的家风经父母的发扬光大,到了我们兄妹这一代,我们亦将它作为“传家宝”,精雕细刻,保本色,增亮点,规范我们的孩子们,使他们驱邪扶正,健康快乐成长,并将好传统、好家风代代相传。 (湖南省资兴市  方剑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