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传家宝
我生活在衡阳市衡山县一个普通乡镇,我的爷爷今年91岁,是一名老中医,在镇上小有名气、受人敬仰。街坊领居尊敬他,因为他是妙手乡医,救死扶伤,为困难病人免费诊疗;我们晚辈尊敬他,因为他是家族“一宝”,尊老爱幼,为晚辈学习之榜样。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医,却是一个不平凡的家族长。生育子女6人,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训家规尊崇“上敬、中和、下爱”,他既是这么定的规矩,也是这样身体力行。
“上敬”即尊重父母长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长辈心怀感恩之心、敬重之情。曾祖母享年93岁,晚年在两个儿子家轮流居住。每每在爷爷家居住时,爷爷必亲自照顾,曾祖母有吃红烧肉的习惯,每天要将五花肉切块,放辣椒粉、豆豉等蒸一小碗,爷爷几十年如一日的给曾祖母买五花肉,从未间断。曾祖母九十高龄摔断了臀骨,爷爷事无巨细地照顾曾祖母起居,煎药、换药、端茶、倒水等,无不细致。
“中和”,与妻子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爷爷与奶奶结婚的五十余年里,他们婚姻一直被传为佳话。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相敬如宾,爷爷主外,每逢赶集就在镇卫生院坐诊,为病人看病;奶奶主内,洗衣、做饭从来不用爷爷动手,家里也收拾的整整齐齐、妥妥帖帖,2000年评为金婚夫妇。2008年末,奶奶突发头疼,住进了县人民医院,82岁的爷爷亲自陪在床前照料,入院数天后,情况骤恶,突发脑溢血辞世,爷爷一时无法接受这一噩耗,伤心痛苦,数月才恢复元气。在奶奶辞世后的两年间,爷爷晚饭后散步都要经过其所葬的那座山,包着山走一圈,以表达陪伴和相思之情。
“下爱”即爱护晚辈,但不溺爱,对晚辈严格要求,鞭策成才。对我们,爷爷严慈有度,爱护有加。我的小学离镇卫生院很近,小学时代我最爱赶集日,因为我可以趁着下课间隙去在卫生院坐诊的爷爷那黏他要零花钱,每次去都是给1-10元不等,无一例外。年前,常举办家族晚会,爷爷要求我们每人必须上台表演节目,内容不限,朗诵、舞蹈、唱歌、小品甚至讲笑话均可,鼓励鞭策我们成长成才。6个子女在爷爷的教导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均获得不错的成绩,相互之间扶持团结。11个孙辈中有9个大学生(其中2个硕士研究生),整个大家族团结友爱和谐,有强大的凝聚力。在2015年爷爷九十周岁时,以孙辈为主精心组织了大家族共35人同游井冈山的贺寿活动,从行程安排、住宿、吃到服饰设计,彰显了整个大家族团结与活力。
爷爷已入耄耋之年,但是耳聪目明、步伐矫健,因为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的生活作息规律,奉行“早睡早起”、“饮食清淡”,清晨五点起床颂佛经,七点早餐(以绿豆粥为主,几十年来如一日),十一点半中饭,下午五点晚膳,每顿必备青菜、汤,辅以少量肉、蛋、禽。饭后散步半小时,看时政新闻直至八点入睡。
爷爷15岁开始习医,他刻苦钻研,以“世上无不治之症,唯有不精之艺”的决心时刻勉励自己。家中留存的他少时中药药性口诀、内外科妙方、学医心得等手抄版不下五十本,医科、药物等方面的书籍更是不胜数,他至今仍保留着看书的好习惯,白天除了摆弄花草、散步之外,就是看书,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爷爷行医几十载,他是“神医”。主打骨科,是“接骨神手”,基本上从小孩到老人的骨折、骨裂、骨错位,没有他治不好的,比医院手术装钢板的医治方式来得有疗效。除了骨科,他还爱钻研外科、内科、儿科以及疑难杂症等,经他手医治不少病人。爷爷家在衡山县一个普通乡镇,他医术精湛,很多病人甚至慕名从衡东、衡阳、长沙、北京等地赶来。爷爷行医几十载,他是“圣医”。行医以来,他坚持“绝不以医谋利 ”和“只看病情,不问家境”的原则,农村很流行中医“自己行医自己开店”,所有来看病的病人的药方直接在医生家解决,许多赤脚中医因此致富。有人建议爷爷也开个药房,但是,爷爷都婉言谢绝,从未让金钱蒙蔽双眼。自我记事以来,爷爷给人开方子是10元一个,不论病情的严重程度,碰到家境贫困的病人,他不收钱,甚至免费赠送自制的药膏。街坊邻居,无不受其恩惠。(开福区伍家岭纪委 成咏慧)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