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博学清廉的太子之师潘相

编辑:周瑾 发表时间:2020-04-23 15:23 来源:三湘风纪网

      潘相(公元1713-1790年),字润章,号经峰,清代湖南安乡东高田村(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人。潘相是农家子弟,家境贫寒,幼年父母双亡,他身居茅屋,却立志高远,废寝忘食,苦攻《二十四史》。早年精于治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做过清代濮州知州,任内重视农田建设、教化事业,关注贫苦,推举贤良。明于听断,善剖疑案,不冤黎庶,清正廉洁,倾力护民,百姓们誉之为“潘青天”。潘相为官清廉,生活简朴,除书籍之外身无长物。潘相人品、学识出类拔萃,是有清以来的文化名人、廉官典范。

  其学博学鸿儒

  乾隆二十五(1760)年,国子监开办琉球国(今日本冲绳)的留学生班,国子监总监礼部尚书观保等人联名举荐潘相任汉语教习,也就是琉球国官生导师。潘相所授学生四年毕业,其间他本人也通过乡试中举、殿试中进士,他把所教留学生的见闻写成了《琉球入学见闻录》,这是现存唯一系统全面记载国子监琉球官学教育的文献,潘相的教学改良促进了琉球官学的转折与新变,为后世琉球官学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典范。潘相与琉球国学生感情深厚,他在《悼琉球国官生梁允治金型》一诗中写道:“咄咄两官生,久米名家子。生长海天南,相隔万余里。”“独坐不能眠,侧听魂在几。叹息遂成诗,感念何时止。”梁允治、金型不远万里从琉球国来中国学习,勤奋努力,学有成绩,却不幸病故,国子师潘相异常悲痛,作诗以哀之。潘相做官之前,主要著作是经学八书,做官后的著作涉及经史、策论、治学、地理、民生等。《琉球入学见闻录》、《曲阜县志》、《澧志举要》、《周易尊翼》、《尚书可解辑粹》、《毛诗古音参义》、《春秋尊孟》、《春秋比事参义》、《春秋应举辑要》、《周礼撮要》、《吾学录》、《事友录》、《矕文书屋集略》、《矕文书屋尺牍》等著述精深,清朝尚书陆宗楷称他是“极奇士之才情,肆文人之笔墨。”清道光时相国祁春圃因敬佩其学,为潘相后人书“世诵清芬”匾额。潘相所著均为极高成就的文化遗产,许多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典籍,潘相著作编为《潘子全集》,其书一直是安乡县图书馆珍藏的镇馆之宝,潘相所著各书均被国内大图书馆收藏。

  其行为民请命

  潘相敢于冒死担当。乾隆三十九年,清廷派兵镇压王伦农民起义,屠杀百姓众多。在审理王伦案时,由于潘相的力谏,坚决不杀弱小,朝廷才免除了100多名老人和未成年人的死刑,许多百姓家庭免遭株连清剿。有人谎报濮州3000人“兴邪教”、“图谋不轨”,山东巡抚闻讯统兵进剿,潘相不计个人安危、名誉受损,昼夜单骑飞马驱驰巡抚大营,力陈事实,有理有节,阻止了官兵滥杀,保住了所辖州县百姓的生命安全。一年,濮州大旱,百姓无粮度日。潘相严禁胥吏趁机盘剥,严禁商贾抬高市价,不等上级批文下来,立即动用州县常平仓、社仓积谷3万石粮食,赈济灾民,助百姓度过了大饥荒。这些在当时官场认为异于寻常的举动,为潘相的仕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潘相敢于为民请命。潘相学养丰富,教过太学,乾隆十分看重其才学,常同他一起吟诗作赋,特请他教授当时的太子。有一次,乾隆准备酒筵招待潘相。吃饭的时候,潘相发现饭碗里有两粒谷,把它夹出来放在桌子上,这是他出生农村、从小养成爱惜粮食夹谷出来给鸡吃的习惯。乾隆皇帝看到碗里有谷,误认为厨师有意这么做,当场就把那个厨师叫来,指着那两粒谷说:“是谁这样放肆?在先生的饭里掺谷,这样侮辱先生,该当何罪?”潘相想为他申述,还没来得及开口,皇帝当即要处斩那个厨师,潘相苦苦求情,乾隆皇帝只好作罢。

  其身退隐乡野

  乾隆四十五年,潘相被补授云南昆阳州知州,因厌倦仕途,不久告老还乡,在家著书立说,教育子孙,过起了耕读隐逸的生活。乾隆皇帝一直想念潘相,在游江南的那年,特地来安乡访潘相。当乾隆皇帝来到安乡槐树村一带时,潘相就吩咐家人说:“如果乾隆皇帝上门来了,你们就说这里有一个人叫潘湘,没有潘相这个人。”乾隆皇帝访到潘相家,家里人照潘相的吩咐说了,潘相一直躲着不见面。乾隆皇帝后来明白了那个叫潘湘的一定就是潘相,也明白了潘相不愿接驾的原因,于是为潘府题写了“真武”牌匾,派人送上一套官服给他。潘相藏迹民间,不慕虚荣,淡泊名利,文人风骨,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真武溪一道清流,奔腾不息,流淌在具有6000年汤家岗文化这方厚土上,潘相相伴长眠溪畔。斯人远去,但潘相的为民情怀、清廉操守激励着安乡党员干部不计荣辱、敢于担当,他的治学精神鞭策着学子发奋学习、勇攀高峰。安乡这颗“明珠”,在浓郁的湖湘文化滋养下,正熠熠生辉,闪耀在洞庭之滨。

      (安乡县纪委监委罗承勇彭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