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雪峰
春耕夏耘雪峰山(资料图片)
第一次到湖南溆浦,我就迈进了楚辞的世界。
当地的朋友问我:“来过溆浦吗?”我说:“没来过,但向往已久。”
并非客套。很久之前,应该是中学时代了吧!就知道“溆浦”这个地名,是从屈原的作品中。屈原在《涉江》中慨叹:“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晚年被流放到江南,进入溆浦境内,他内心极其痛苦,但仍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不犹豫地遵循正道,绝不去随俗浮沉,同流合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从此就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地名。第一次来溆浦,仿佛追寻着屈原的足迹而来,内心兴奋不已。
从芷江机场下了飞机,向溆浦进发,一路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风雨大作,时而白云簇簇,时而细雨霏霏。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是雪峰山,这是湘西的一座名山,溆浦就位于雪峰山下。雪峰山素以“天险”闻名于世,剑峰千仞,群山巍峨,原始森林如同仙境,春夏秋冬景观分明。登上顶峰,云海、瑞雪、雾凇、日出、晚霞尽收眼底。山路曲曲弯弯,起起伏伏。路的右侧,是一条不宽不窄的河流,也是曲曲弯弯,起起伏伏,始终伴随着我们,不知道流向何方。虽然刚刚下过大雨,但是河水清澈碧蓝,一点也没有雨后的浑浊,令我们惊叹不已。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条河名为诗溪江,是长江流域最基层的一条河。这么诗意的名字,不知是何人所起。以后的几天我才知道,在溆浦,在雪峰山,这样的河流太多太多了,多得当地人都顾不上给它们取名字了。山蓄着水,水润着山,溆浦人就在山水中间,诗意地栖居着。
我们来溆浦,当然不是游山玩水的。为了庆祝建党百年,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们,来到这里参加“红色雪峰山”采风,力图从雪峰山的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传承红色基因的作品。雪峰山是一座绿色之山,也是一座红色之山,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参观了向警予同志纪念馆,观看了战争年代的资料片,在茶马古道上重走红军走过的路,在瑶族村寨分享村民们脱贫后的喜悦……
向警予是我从小就敬仰的一位革命烈士。向警予是溆浦人,出生于商人家庭,家庭条件优渥。但她自小接受先进思想影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5月1日英勇牺牲,年仅33岁。在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人们在烈士学生时代的作文前发出惊叹:字迹娟秀工整,文章立意高远,文风优美流畅,一篇作文被老师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双圈。原来女英雄也是一位女学霸呀!当地的作家小申告诉我,她小时候就读的警予学校,前身就是向警予创办的溆浦女校。每年五一,学校都会组织各种纪念活动,他们从小就会唱向警予为溆浦女校创作的校歌:
美哉,卢峰之下溆水滨,
我校巍巍矗立当其前。
看呀,现在正是男女平等,
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
愿我同学做好准备,
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警予精神早就融注在她的血液里,让她受益终生。
参观向警予同志纪念馆那天,恰逢电视连续剧《向警予》开播。而《向警予》的编剧,正是她的老乡、溆浦作家舒新宇。舒新宇幼时家贫,上山放牛时不慎摔断右臂,因医疗条件落后只能截肢,留下终身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不仅潜心创作,而且几十年坚持不懈研究向警予,以向警予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警予精神鼓舞、激励着我几十年来不停地研究、宣传向警予。”舒新宇认为,向警予短暂的一生是为中国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奉献的一生,是湖湘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激励作用,作为警予故乡的文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好警予精神。
湖南的“父亲山”雪峰山脉,主峰就在怀化市。溆浦境内的茶马古道隐匿于雪峰山下二都河沿线密林里,悬于峭壁上,盘在山腹中,古往今来,不但是商贸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通道。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红六方面军团长征,走过茶马古道,在溆浦驻扎休整,扩充队伍。红军在溆浦境内停留27天,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广泛开展革命工作,积极开展“扩红运动”,深受当地群众拥护,三千溆浦儿女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撤离后,腥风血雨接踵而至,据不完全统计,有1700多名红军和红属被杀害。抗日战争期间的“雪峰山会战”,参战的中国军人马不停蹄从这里赶赴前线,溆浦当地数万百姓肩挑手提运送弹药,数万日寇命丧雪峰山。如今,雪峰山葱绿如初,二都河涛声依旧。驻足二都河上的铁索桥,峡谷、河流、古道、长亭尽收眼底,遥想当年,军旗猎猎,军号嘹亮,无数先烈,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今天的红军路,路面平坦,绝非当年的红军路所能比拟;我们是要以此致敬先烈,重温先辈精神。
沿着二都河旁蜿蜒的山路而上,草木碧绿连天,仿佛要穿入到云间,一个云端上的古村落映入眼帘,指示牌上大书“雁鹅界”三字。相传当地人在这里开荒辟田,筑屋安家,因见秋时南飞的大雁在此栖息,故取名雁鹅界。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古色古香、斜檐翘角的古老木板房,村子依山而建,两边都是青山蔽日,天空中弥漫着柔和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更让人惊奇的是村里沟水相连,环绕村中,潺潺泉水,从山上流下来,绕屋而过。风车、磨盘、石臼,墙上挂的腊肉香肠,竹筛里晒的萝卜干,无不透露着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一派祥和,岁月安好。
如今,村民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传统农作之外,村里也开发起了旅游,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山顶上有一栋别致的客栈,名为“雁栖山庄”,它充满了农家气息,原汁原味,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成为网红打卡地。登上客栈的小阁楼,能观赏方圆几十里的风景。雨后的雁鹅界在一团团云雾笼罩下,犹如人间仙境。
崇木凼村花瑶古寨与雁鹅界村一样,也是靠着旅游摆脱贫困的。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在雪峰山深处、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如今人口不足2万,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崇木凼村被称为“中国花瑶第一村”,顾名思义,有着崇拜树木的传统,对古树的崇拜,是贯穿于整个花瑶民族宗教观念中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视古树为生命,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的阳光雨露,形成了崇木凼古树林这片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在花瑶山寨,有古树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必有古树。山脚下,有一块光绪九年腊月二十八立的石碑,岁月的风雨已经磨灭了碑上的其他文字,但“永远蓄禁”四个大字却分明可见。古寨到处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群峦叠嶂,沟壑幽深,云雾缭绕,景色绝佳,堪称现实版的“世外桃源”。但是,千百年来,刀耨火耕的花瑶同胞守着绿水青山却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二字。是脱贫攻坚,开发旅游,让他们找到了一条走向富裕的道路。我们观看的沉浸式花瑶婚俗体验剧《花瑶喜宴》,就是由村里的青年男女表演的。“婚礼”的高潮,热情的演员邀请观众参与到表演中,现场的气氛热烈而粗犷……各种风俗表演在带给游客欢乐的同时,也给花瑶同胞带去不菲的收入。我们开心,他们也开心,我们为他们的开心而更开心。他们的笑容,是最美的风景,那不就是我们的先贤、我们的前辈所期盼的吗!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