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写字的唠叨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作业本上字写得工整漂亮,我总是很羡慕。看到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我也会莫名的亲近,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舒爽感觉。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想起那些关于写字的唠叨和告诫。
学前班启蒙的时候,爷爷按老派做法,给我准备了笔墨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翻找出来的砚台,还有一大叠裁剪整齐的报纸。结果学前班不教毛笔字,只是让准备石板和石笔。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可反复使用的石板和石笔是小毛孩最经济的选择。看着写得歪歪扭扭的字,爷爷告诫道:“写字要方方正正,要横平竖直,跟做人一样,要堂堂正正,要行得正、坐得端,不管到哪里都要记住这句话。”那时候人太小,理解不了,自然是似懂非懂应和着,长大后回想起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上小学后,写过两学期的描红本,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教,每每只是涂满了事,好象除了两个教师子弟坚持了下来,其他人都没写出个所以然来。练毛笔字成本太高,父母也没再要求,但对生字作业很严格,总在削铅笔的念叨:“没写好的擦干净重写,这是态度问题,练好笔划和结构,打好基础,没走稳就去跑,是会摔跤嘀。”为了写出中意的字,我总是把铅笔尖磨平滑点,写错了字,擦了也不容易烂纸,作业本基本上是整洁的。
读初中那会,学校很远,走路上学,天没亮出发,天黑了才放学,经常是两头不见天。那时候没有培训班,也没有“一对一”,家人除了要忙农活还要经营榨油作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当时低档钢笔的质量不是很好,下笔重一点,就会掉墨,作业本上经常是星星点点的。看到了“水墨”画,父母就会批评说:“字要写好,不要划墨沱沱,字是人的脸,要干干净净。”高中的时候,爷爷走了,父母也越来越忙,那些唠叨就少了。可能意识到字不太好,门面不好,为了让人另眼相看,就像模像样的练起了钢笔字。
参军入伍后,参加了连队的一个书法兴趣小组,我们几个人承包了连队的抄抄写写和黑板报。在指导员辅导下,接触到各种字体和字帖,知道刘熙载说过“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也明白了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的意思。在训练和执勤之余,除了复习高中课本就是练字,大部分津贴也用于买纸了。有理论也有实践,再加上年龄的增长,理解和学习能力提升,虽然没有“挥毫落笔如云烟”的意境,但是硬笔和软笔字也进步飞速。去上军校前,指导员送了个笔记本,扉页上用漂亮的小楷写着“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字如其人,愿你不断进步”,我珍藏至今,并以此为勉。
转业到地方上班后,工作也不少,基本上是在电脑上操作。偶尔写材料打草稿的时候,那字总是在手边上,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写了,有的写出来总感觉不太像,陌生,似是而非。这个时候就能领会“三天不写手松”的意思了,加上老父亲那句“少出去混点,不要搞那些吃吃喝喝的事,多做些有益的事”。于是,有点时间的时候,泡杯茶,翻翻名家拓本,去体会“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的韵味,临写几个字,就成了主要的休闲方式。
随着岁月的远去,每当回想起那些告诫、唠叨、嘱咐,我都能体会他们的良苦用心。现在上书法培训班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也为孩子报了名,我也要把写字和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芙蓉区定王台街道纪工委 宁伟)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