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独行不愧影 独寝不愧衾
道州贬所,一盏孤灯下,花甲之年的蔡元定在给儿子的信笺上挥毫写下“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也为后世留下了蔡氏一门的“慎独”好家风。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冬,建阳(今福建南平)靖安寺外,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即将被流放到三千里外的道州。面对百余名送行的师友弟子,他神态自若,执手赋诗:“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这位老人便是南宋大儒蔡元定——朱熹的门生挚友,一位终身不涉仕途的独立学者。
在政治风暴中,他以布衣身份被扣上“佐熹为妖”的罪名,成为“庆元党案”中少数无官职却遭贬的士人。而他在道州留下的家训,却穿越八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在湘南大地回响。
家学渊源,慎独承脉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福建建阳人。其父蔡发是位理学家,在蔡元定幼年便授以《二程语录》等经典,并告诫:“此孔孟正脉也”。
在传经授典的同时,蔡发更以“蔡氏家训”谆谆教诲:“为人良善,天必佑之;知错责己,天心相之;仁义礼智,时刻注意;处世从善,安分守己;勿参赌博,坚定不移;勿贪财色,才免忧虑”。他特别强调 “慎独乃处世之第一要领”,并告诫蔡元定“为人要忠厚诚实,不可浸于利禄”。
父亲去世后,蔡元定为秉承父志,一生不仕,淡泊名利,登西山绝顶构筑书屋,在此刻苦读书、著书讲学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家风传承非一日之功,蔡发早年为蔡元定奠定的“慎独”根基,成为后来蔡氏一族四代九贤的精神源泉。
道州授学,遗训传世
庆元二年寒冬,年过花甲的蔡元定携子杖履步行三千里,前往道州贬所。及至险峻的紫金山脉,已是身染疾患。
抵达道州后,蔡元定将一个“愆”字挂在堂上,以明心志。虽然身处逆境,他仍闭门读书,以义理自悦。远近的读书人久闻蔡元定的声名,纷纷前来求学。
有好心人劝告:“获罪之人,当闭门谢客,以免再生是非”。毕生以授徒为使命的蔡元定却毫无畏惧:“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
他虽身患疾病,仍抱病授徒,并常教导子孙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其志”。他还告诫后人:“步步守着仁义礼智信,可传子孙”。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意即独自行走时,要对得起跟随自己的影子;独自卧眠时,要对得起温暖自己的被子。
这十个字成为蔡元定恪守慎独的座右铭,也是蔡氏廉洁家风的精髓。
清廉家风,泽被后世
在道州贬所,蔡元定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慎独”精神。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仍再三嘱咐家人将棺木劈小,丧事从速从简,拒收慰问银两。这种清廉家风,深深影响了蔡氏子孙。在“慎独”家风的熏陶下,蔡元定的三个儿子蔡渊、蔡沆、蔡沉自幼听从父训,仁义待人。
长子蔡渊“隐德不耀”,受父师之命隐居九峰专心著书,他的遗训是“屋漏无愧,暗室无欺”;次子蔡沆以“慎独”为座右铭,举动端严;三子蔡沉“视功名如草芥,三十载不就科举”。
蔡元定去世后,蔡沉扶柩归乡,赠银者众,但他“跪谢坚不肯受”。
蔡氏后人四代九贤,祖孙四代著有《周易训解》《春秋五论》《洪范皇极》《尚书集传》等著作,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建阳蔡氏祠堂大门上“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的楹联,正是表彰“蔡氏九儒”对宋代儒学的重大贡献。宋理宗曾御笔亲书“西山”二字赐蔡元定孙蔡杭刻石于建阳故里,并赞:“其卓绝之才,精诣之识,贯天地人物之理”。
而蔡杭官至右丞相,宋理宗评价他:“器识宏深,才德优良,廉能昭著中外”。
从蔡元定到蔡杭,蔡氏一族四代人,代代恪守“慎独”家风,无论隐居讲学还是出仕为官,都能秉持廉洁自律,堪为后世表率。
八百对年过去,濂溪河畔依旧清流潺潺,仿佛仍在诉说着蔡元定那段风骨凛然的往事。他的“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昭示着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有无外界监督,人都应守住内心的纯粹与本真。(道县纪委监委 何卓)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